多地围剿“职业背债人”,产业链分工明确,有的骗贷上亿“3个月躺赚200万,代价

黑夜黑眼睛 2025-08-21 12:28:32

多地围剿“职业背债人”,产业链分工明确,有的骗贷上亿

“3个月躺赚200万,代价是后半辈子被银行追着要钱!” 在信贷市场的灰色角落里,一群被叫做“职业背债人”的人正在悄悄扩张。他们被中介机构一番“精装修”后,成了从银行套钱的“完美工具”。

最近,各地法院曝光了不少和他们相关的金融犯罪案子。 记者梳理发现,这条黑色产业链早就搭起了严密的网:有人在网上发帖“拉人头”找潜在背债人,有团队专门帮人“造假身份”、托关系办贷款,最后让“白户”来扛下这些债。有些专业团伙甚至能成规模地从银行套走上亿资金。

这些背债人到底图啥?真能拿到那么多钱?背后藏着啥风险和法律麻烦? 从法院判例和第一财经找到的背债人自述里,这些事儿慢慢清楚了。

“200万换一辈子”:背债人的不同心思。 和大家想的不一样,职业背债人里啥人都有。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发现,既有收入低、想靠这“高薪”翻身的失业者,也有资金周转不开的小老板。 许明(化名)从一开始就知道“3个月赚200万,代价是成老赖”。

他是粤西农村人,初中毕业就进厂打工,一直是“赚得少花得多”。最初接触背债,是在社交平台评论区——有人大量招“村民白户”,说短时间能赚百万。所谓“白户”,就是没贷过款、征信干净,没房没车没资产的人,大多住在农村。

许明觉得这是“改命的机会”:“钱到手就找个地方躲起来,舒舒服服过一辈子。大不了坐不了高铁飞机,就像爸妈那辈人下岗‘买断工龄’,我这是200万‘买断人生’。” 比起许明,曾在工地干活的陶天(化名)是稀里糊涂成了背债人。

这两年行业不景气,他打工断断续续。某天在网上看到广告,说“白户能试个年薪百万的活儿”。联系后,对方说只要配合走个买房流程,就能轻松拿一笔钱。中介告诉他:“得包装下身份,去银行贷款,背套房。房贷我们还1-2年,这样至少不算诈骗,就算出问题也有人解决。”

陶天知道“可能违法”“对征信不好”,但还是想赌一把。他跟着中介伪造收入证明、社保记录,甚至办了新的银行卡和电话卡。 而孙玉(化名)接触背债,是急着用钱。

他曾是餐饮店老板,疫情期间亏惨了,四处借钱都没着落,银行和网贷平台也贷不出钱。被逼急了,他想“破罐子破摔”——牺牲信用换“快钱”,打算帮一家公司背500万债,换200万报酬。 这些来自各地的背债人,因为不同的原因、相似的目的聚到一起。经中介流水线操作,他们从失业、缺钱的“失意人”,摇身一变成了有资产、有工作、有公积金的“三有人员”:许明和陶天成了某工业公司财务经理,年收入10万;孙玉成了某建设公司高管,有稳定收入和大量资产。

陶天回忆,当时签了一堆资料,中介发了家公司的名称和信息,让他记牢,办贷款时要用。但这身份咋借来的、用到哪儿、具体咋操作,他全不知道。 团伙作案:从“背房”到“连环骗贷”。 背债过程中,背债人要接触一堆中介。 孙玉和许明接触的中介都超过10人:有“介绍人”负责招人,有“渠道商”对接“客户”,有“实操中介”负责具体操作。

许明说,他先在网上联系了,收了他的资料,介绍给“上级公司”的。 查了他的征信、包装好身份,又推荐给,直接对接操作团队。团队里,有人找房子,有人伪造工作和社保记录,有人和银行贷款经理沟通。最后,他们会被带去“背房”“背车”或“背企业债”,许明选了“收益最高”的“背房贷”。

孙玉被多个中介“过手”后,也进入了实操环节。但他很快打了退堂鼓:“经手的人太多,感觉到手的钱可能没多少,犯不着冒这险。”可之后,各类中介还不断联系他。从一个中介那得知,他的个人信息被发到了一个百人群里,要是做成这笔“生意”,发信息的人能赚一两千“介绍费”。 从判例来看,中介基本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搭起了大网络。

0 阅读:4
黑夜黑眼睛

黑夜黑眼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