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的AI产业应用报告:95%的试点都失败
这个报告让美股AI有压力了,就是中国这边一直说的应用问题。
《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生成式AI鸿沟:2025年商业AI现状)由MIT Media Lab发布。
95%的企业生成式AI试点项目,没能产生可衡量的业务影响,对利润表(P&L,profit & loss)几乎无贡献。仅约5%的项目实现了收入增长。
这些企业投资了约300-400亿美元,但大多数项目停留在“试点炼狱”阶段,无法赚钱。
为什么会这样?两个深层原因。一个是“学习缺口”,AI系统无法记忆、学习和适应企业工作流程,导致“能做Demo,却进不了生产与财务报表”。这就是开发demo能引发兴趣,但是实际整合没有灵活性。
第二个缺点是“工具与流程脱节”,通用型AI工具(如ChatGPT)在个人使用中有效,但在企业环境中因无法深度集成而失效。也就是我们个人学习查询很有用,但是对企业没有用,没办法自动化,还得人来学习知识。企业没办法相信GPT的输出,例如客服应答,能用,但还是不如人灵活、靠谱(人不会也不瞎编而是找专家)。
企业应用中,超过50%的AI预算被用于销售与营销工具,但最大的投资回报(ROI)实际来自后台自动化(如削减业务流程外包成本)。这就是说,想让AI自动销售卖货没那么容易,但是处理一些流程固定的报表还可以。
企业内部缺乏AI人才与项目落地经验,过度依赖外部顾问或通用解决方案,未能建立内部能力。自建AI系统的成功率仅约33%,而外采并建立合作关系的成功率约为67%。许多企业在未明确定义AI应用场景的情况下盲目投入,导致资源浪费。这是说,大模型AI应用还是难,需要高级人才,很专业,自己随便找人搞不好。
企业数据基础设施未准备好,导致AI模型输出结果不准确或无法满足业务需求。AI训练过程可能泄露企业机密,导致企业不敢使用公有云服务。这是说,企业的数据整理,不像学界那么标准整理得不错。
成功的初创公司通常专注于特定业务痛点,并与合作伙伴紧密协作。先在小规模试验中验证技术可行性,再逐步扩大应用范围。技术团队与业务部门紧密合作,确保AI解决方案真正解决实际业务问题。这是5%的成功,有的业务痛点能用AI帮组,这是可能的。如中国全球卖货,AI作用很大,直接解决了语言问题。但是这种应用不多。
报告总结建议,AI项目失败并非技术本身,而是企业整合与落地能力不足。企业需要进行全面内部评估,确保数据基础设施与员工技能支持AI应用。战术上,应该优先采用外采与合作模式,而非自建系统。将AI预算向后端自动化倾斜,以获得更高ROI,也就是不要指望AI让客户满意,但是可以取代死板走流程的内部员工。
这报告让美国巨大的数据中心投资,看不到最终赚钱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