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打到第三次,已经不是“请配合调查”,而是“你打算怎么活”。李在明的特检组把话

剑指天涯问录 2025-08-21 12:26:04

电话打到第三次,已经不是“请配合调查”,而是“你打算怎么活”。李在明的特检组把话挑明:韩德洙不是围观群众,是戒严计划的“核心共犯”。到这一步,他和尹锡悦之间再无灰色地带——要么你救我,要么我保你一起沉。 韩德洙这人的“自述”此前运转得挺顺:不知情、未参与、惋惜没能阻止。一套情绪叙事,换回官复原职,连台阶都替自己铺好了。可办案不吃眼泪,只认流程。文件谁起草,谁流转,谁盖章,签名留过一次,毁纸也没用。行政链条是冷的,证人记忆是热的,拼起来就是一把钩子,专挑心口下去。 别忘了,最初的靶心是尹锡悦。韩有机会退场装死,偏偏不。刚喘口气就辞职、参选,直接顶在李在明对面。政治是零和的:你若赢,他就输;如今棋盘翻过来,特检组按着节奏补刀,第三次传唤,意味着事情从“了解情况”跨进“定性时刻”。谁拍了板,谁传了令,谁下了灭迹的口风,必须说清楚。 有人问:折腾这么久,为何判不下去?很简单,证据还缺一块承重梁。那块梁,可能就卡在韩身上。只要他把“签批—会议—传导—销毁”讲成闭环,案件就从“合理怀疑”蹿到“高度盖然”。他若硬扛,也不是没招。技术复原签批痕迹,逐一围拢在场人,校对时间线,再加上一把软刀子——群体索赔。 这把刀切得最疼。已经有人集体起诉,以“戒严损害”为名,每人索赔十万韩元。数字小,人数大,叠起来就是一场慢性失血。一旦法院认定“国家不法+连带责任”,对当事人而言,不只是判几年,更是口袋见底、名节塌方。政治人物怕的从来不是铁栏杆,是在史书里被钉死一行小字:共犯。 尹阵营的处境更难看。就算撇开戒严不谈,包庇夫人、滥权施压、边境无人机挑衅——任何一项单独拿出来都能构成沉重负担。到这个阶段,最致命的从来不是对手,而是自己阵线里的漏气声。金龙显在狱中以命相博,替尹扛下骂名;对照之下,韩第一次风向不对就迅速“切割”。特检组正是看准了这点:最容易打开的人,往往不是最忠诚的那个。 韩眼前其实只有三种结局,但名字都别提,天秤一看就懂。沉默到底,是与尹同沉;技术性配合,是两边都不落好;彻底翻供,换取自由,但要忍住“叛徒”这顶帽子。哪条路都不体面,可只有一条能让他从“量刑对象”变成“量刑变量”。他若开口,这案子会快;他若闭嘴,案子也不会慢,只是换一种刮法。 别把特检组当成一阵风。这拨人最大的本事,是把刑事、政治、民事三股力拧成一股绳:证据链拧紧的是事实,隔离战术拧紧的是人心,赔偿潮拧紧的是钱包。第三次传唤不是最后通牒,但已经足够清楚——你愿不愿意让别人写进你的口供,还是愿意让自己变成别人判决书里的注脚? 参考资料:《 绝食20多天后,李在明被“自己人”送进牢房?-中国新闻周刊 》

0 阅读:123
剑指天涯问录

剑指天涯问录

剑指天涯问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