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的天塌了,美国AI芯片果然被动了手脚!真有“后门”? 早在2024年10月,美国商务部再次更新出口管制清单,将AI芯片的算力门槛从4800 TOPS降至2400 TOPS,直接影响了英伟达在华业务,这意味着原本可以正常出口的中端芯片也被限制,让本就复杂的合规要求变得更加严苛。 英伟达2024财年财报显示,中国区域营收占比超过20%,约合150亿美元,面对管制升级,公司不得不推出专门的合规版本芯片H20,将原本H100的性能削减约70%,算力控制在296 TOPS以下。 这种“阉割版”产品让英伟达陷入尴尬境地,H20的售价约为2.5万美元,比H100便宜30%,但性能大幅缩水让客户购买意愿下降,腾讯、阿里等大厂开始将采购重心转向国产替代方案,英伟达在华市场份额面临挑战。 华为昇腾910C成为最直接的竞争对手,虽然在单卡性能上仍有差距,但昇腾910C在大模型训练场景下已能达到H20约80%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华为提供了完整的软件栈和技术支持,降低了客户的迁移成本。 管制措施还延伸到了供应链的细枝末节,高带宽内存HBM被列入管制清单,直接影响了三星、SK海力士等韩国厂商对华供货,这些内存是AI芯片的关键组件,限制HBM等于从源头掐断了高性能芯片的制造可能,CUDA工具包的下载和使用开始受到地域限制,中国开发者发现部分新版本功能无法正常获取,这促使华为、寒武纪等公司加速自研软件生态的建设。 英伟达尝试通过云服务规避直接出口限制,公司在新加坡建立了AI云服务中心,中国客户可以通过租用算力的方式获得H100级别的性能,但这种模式成本高昂,每小时租用费用达到8美元,让很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国产芯片厂商抓住了这个窗口期,寒武纪思元590在推理场景下的性能已接近A100,而价格只有后者的60%,虽然在训练大模型时仍有差距,但在图像识别、语音处理等垂直应用中已能满足需求。 制造工艺成为另一个关键战场,台积电受美国施压,停止为中国客户代工7纳米以下的AI芯片,中芯国际虽然在14纳米工艺上取得突破,但在先进制程方面仍落后2—3代,直接影响了国产芯片的性能天花板。 市场反应比政策制定者预期的更加复杂,一些中国AI公司开始通过第三方采购渠道获得禁售芯片,价格比官方渠道高出50—80%,这种灰色市场的存在,反而推高了英伟达产品的黑市价值。 美国企业也承受着管制带来的损失,英伟达2024年Q4财报显示,来自中国的订单下滑了25%,直接影响了公司的营收增长预期,股价在管制消息发布后的一周内下跌了8%,市值蒸发超过1500亿美元。 更复杂的是执法层面的不确定性,路透社曾报道美国在出口设备中安装追踪器监控流向,虽然后来被证实为误报,但这种传言加剧了市场的不信任情绪,中国企业开始重新审视供应链安全,国产化替代的紧迫性进一步提升。 技术标准的分化也在加速,中国推出了自己的AI芯片性能评估标准,与美国主导的MLPerf基准测试形成竞争,这种标准之争背后,是技术生态圈的重新划分,长期可能导致全球AI产业的碎片化。 投资资金开始向国产芯片倾斜,2024年中国AI芯片领域的投资额达到28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0%,资本的涌入加速了技术迭代,但也带来了估值泡沫的风险。 人才流动成为隐形战场,一些在英伟达、高通工作的华人工程师选择回国创业,带来了宝贵的技术经验,但美国收紧了技术人员的签证政策,试图阻止关键技术的外流。 企业的应对策略也在分化,腾讯、字节跳动等大厂选择多元化采购,既保留英伟达产品,也增加国产芯片的比例,而一些创业公司则完全转向国产方案,以降低合规风险。 管制措施推高了整个行业的运营成本,合规审查、多套技术方案、供应链重构都需要额外投入。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影响AI技术的普及速度。 市场格局正在重塑,英伟达在全球AI芯片市场的份额从85%下降到78%,虽然仍占主导地位,但垄断优势在被削弱,华为、寒武纪等中国厂商的市场份额在快速提升,全球竞争格局变得更加多元化,这场技术竞争可能催生两套并行的AI生态系统,美国主导的生态以英伟达CUDA为核心,中国生态则以华为昇腾、寒武纪等为支撑,两套系统的技术路线、软件标准都可能出现分化。 英伟达正在研发新的合规芯片H200,试图在性能和合规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而中国企业也在加速技术攻关,争取在下一轮竞争中缩小差距。 这场芯片战争没有绝对的赢家,但却推动了全球AI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格局重塑,在竞争中创新成为唯一的出路,无论是美国企业还是中国公司,都必须在技术突破上下更大功夫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足。 参考信源: 《H20芯片解禁,怎么看?》·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7-22 《黄仁勋:美国政府已批准出口许可,将开始向中国销售H20芯片 》·澎湃新闻 ·2025-07-15
美国芯片彻底凉了?外媒传来消息,美国请求中方在马来西亚会面。美国一直以来在芯片
【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