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4架敌机偷袭志愿军机场,高炮当即攻击,敌机迅速闪躲,难以击中。此时地

熹然说历史 2025-08-21 01:18:07

朝鲜战争中,4架敌机偷袭志愿军机场,高炮当即攻击,敌机迅速闪躲,难以击中。此时地面飞行员竟大呼敌机躲得真好。队友愤怒道:“你说什么?” 一句看似不合时宜的赞叹,背后却隐藏着志愿军空军从弱到强的转折点。当高义敬在机场防空战中脱口而出”敌机躲得真好”时,谁能想到这竟成了志愿军空军战术革新的起点?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人民空军组建尚不满1年,仅有2个歼击师、2个轰炸师、1个强击师,作战飞机不足200架。飞行员大部分是从陆军中选拔,那时他们正进行喷气式战斗机改装训练,平均飞行时间只有几十个小时,缺乏空战经验。高义敬和李茂兰就是这样两位从陆军转来的飞行员,他们在志愿军空军34团服役。 黄昏时分,34团机场刚结束一天的飞行训练。由于志愿军空军当时夜战能力有限,傍晚后基本不再安排作战任务。正当飞行员们准备休息时,防空警报突然响起。4架F-86敌机组成攻击编队,趁着黄昏对志愿军机场发起偷袭。 机场周围的高射炮阵地立即开火拦截。F-86主要以4机小队作为空战中的基本编队,特点是惯用奇袭的办法,利用我机的观察死角,从背后咬尾偷袭。面对密集的高炮火力,这4架F-86展现出了精湛的飞行技术。它们进行一系列有序的规避动作,时而大坡度转弯,时而急速爬升俯冲,相互交叉飞行,队形始终保持完整。 在安全地带观战的高义敬被敌机的战术机动深深震撼。他发现敌机的队形变化极为巧妙,当长机转弯时,僚机不是简单跟随,而是先爬升高度,从上方通过,既保持了队形完整性,又避免了相互碰撞。这种精确配合持续了约六分钟,敌机始终在高炮火网中游刃有余。 “F-86真是了不起,躲得这么好!”高义敬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这句话立刻引起了身边战友的愤怒:“你怎么能这样说?”战友以为高义敬在夸赞敌人,内心十分愤慨。 高义敬连忙解释自己是在研究敌机战术,并开始用地上的砖块比划敌机的队形变换。很快,更多飞行员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讨论。有人认为是”品”字型加一架,有人说是楔形队形,还有人觉得这种队形不美观。 李茂兰和高义敬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李茂兰指出,战斗队形的价值不在外观,而在实战效果。敌机在密集高炮火力下队形始终未散,机动性极强,转弯时各机还能相互支援掩护,这才是最重要的。 四架敌机发现无法得手后离开机场上空,放弃了这次偷袭。它们没想到,这次行动不仅没完成任务,反而为志愿军送来了宝贵的战术启示。 回到宿舍后,高义敬和李茂兰彻夜研究刚才观察到的敌机战术。他们发现志愿军空军现有的僚机从长机下方交叉的传统战术,在转弯时容易拉开距离,形成配合漏洞。受敌机战术启发,两人提出了僚机从长机上方交叉的全新战法,通过高度和坡度的巧妙变化来保持队形紧密性。 第二天,两人向团长郑长华汇报了发现和想法。志愿军空军通过发扬军事民主,集思广益,充实部队的战术和战法。郑长华当即决定组织试飞验证。 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进,志愿军空12师34团经过多次地面模拟和战术评估,最终决定采取”蛇形”队形:每个中队4架战机、呈楔形飞进,4个中队组成一个编队、形似弯曲的长虫,专挑敌人的”口袋底”集火猛攻,以高敌一筹的战术赢得空中格斗。 “蛇形”队形很快在实战中得到检验。34团的16架米格-15编成这种新队形,在一次空战中与美军F-86机群遭遇。双方交手几个回合后,美机就被这种从未见过的战术打得措手不及。李茂兰和高义敬密切配合,通过新战术成功击落敌机。 志愿军空军在与美空军作战中,提出”集中力量打一域”的建议,后经反复总结,形成”一域多层四四制”战术理论原则,是对我空军战术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贡献,在世界空战战术思想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空军战斗起飞2457批26431架次,其中实战366批4872架次,击落美机330架,击伤95架。高义敬那句”敌机躲得真好”的感叹,看似不合时宜,却开启了志愿军空军战术创新的大门。从观察敌机战术到自主创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出击,这一过程生动体现了志愿军空军在战斗中锻炼成长的光辉历程。 一句话改变一场战争的走向,这就是军事史上的神奇之处。你认为在现代战争中,这种从观察敌方战术中学习的做法还有意义吗?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0 阅读:621

评论列表

苏米

苏米

1
2025-08-21 16:15

[点赞][点赞]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