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等功臣杜海山,他每月72元工资,仅仅只给家里6元,五年都如此,妻子就起诉离婚。在法庭上面对妻子和法官的质问,他还是什么都不说,直到要宣判了,他才说出自己的秘密。 杜海山出生于1959年,普通农村家庭出身,1976年入伍,从基层士兵起步,通过严格训练逐步成为骨干。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他所属129师部队奔赴前线,执行谅山战役任务。部队推进到凉山阵地,面对越军密集火力,指挥部下令摧毁敌方指挥中心大楼,那里周围布满碉堡和地雷。他率领尖刀班11名战士,背负炸药包,携带手榴弹,在夜色下前进。战士们围坐战壕,快速握手约定,幸存者必须照顾牺牲者家属,确保家庭生活稳定。约定后,他们冲出掩体,第一波攻击损失惨重,只剩他与两名战友。他们投掷手榴弹,继续推进,爆炸冲击波掀翻三人,他头部受伤昏迷。醒来后,他询问任务结果,确认大楼摧毁,但全班12人仅他幸存。此役让他获一等功和二等功,荣称战斗英雄。战后,他保送军校深造,毕业升副连长,工资增至72元,继续驻守边防,巡视哨所,检查装备。 婚后五年,杜海山与妻子李卫平育有一子,家庭负担加重。李卫平独自操持家务,早起做饭,洗衣缝补,日子紧巴巴。一次军属聚会,其他家属聊天提到他工资不低,她闻言起疑。回家后,她多次写信询问资金去向,他回信简短回避。她当面追问,他低头不语,转身出门。积累不满,1984年,她向昆明军事法院递交离婚诉状。法庭受理军婚案件,开庭时,她陈述理由:丈夫工资72元,只提供6元,疑似在外另有家庭。他身着军装坐在被告席,面对询问,紧闭嘴唇,目光注视地面。书记员记录笔尖沙沙,法官追问工资用途,他仍不发一言,仿佛默认。李卫平转向他质问,他微微低头。庭审推进,法官宣布若无解释将判离婚,他起身开口:“我在外还有11个家庭。”他继续讲述战时约定。全班战士握手立誓,他背炸药包冲锋,手榴弹投出后,冲击波抛起。幸存后,他将工资分成12份,每家6元,自家也如此。李卫平听罢,泪水滑落。 真相披露,李卫平上前拉住他手臂,两人相视点头,她当庭撤诉,法官宣布和解。法庭外,他们并肩走出,夫妇重归于好。部队领导调查核实,增加他工资助其履行承诺。社会各界感动,信件捐款涌来,总额超80万元,他召集11户家属开会,商议用途,最终捐给希望工程,支持边远地区建校。杜海山继续军旅,巡视边防哨所,保持训练。转业后,他担任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政协主席,参与地方事务,组织会议讨论民生。晚年,他生活简朴,早起散步,取出旧照片轻抚。家庭和睦,子女成年工作,李卫平陪伴。他每月寄钱给战友家属,信封写明地址。偶尔参加老兵聚会,举杯敬酒。故事影响深远,媒体报道事迹,读者翻阅报纸点头。他拒绝个人荣誉,坚持集体精神,捐款行动激励公益。退休后,他创办慈善,帮助老兵家属,继续支持困难家庭,保持军人作风。 杜海山的故事告诉大家,英雄不光在战场上闪光,日常生活里也得扛起责任。那时候工资就那么点,分给12家,自家过得苦巴巴的,可他咬牙坚持五年,没一句抱怨。老婆李卫平开始不理解,告到法庭也正常,谁家日子过不下去都得找说法。结果真相一出,大家都服了,这承诺比金子还重。战友们用命换来的约定,他一辈子没忘,捐款还全给了希望工程,没留给自己。
1984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一等功臣杜海山,他每月72元工资,仅仅只给家里6元,
青山绿水留长江
2025-08-20 16:49:3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