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一群犹太居民被带到帕茹斯特森林,正当她们将要被处决时,立陶宛民兵成员却强迫她们脱掉衣裤,迫使她们在临刑前还要遭到羞辱。 德国军队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迅速占领立陶宛,这片土地此前由苏联控制。维尔纽斯作为主要城市,犹太人口超过7万,他们多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散居在城区和周边社区。占领后,德国安全部队组建移动杀戮小组,针对犹太群体展开行动。 本地立陶宛人组成辅助单位,名为伊帕廷加斯,成员约80人,负责搜捕和押送。犹太居民被隔离进隔离区,食物短缺,疾病扩散。 杀戮从7月开始,首批受害者包括苏联战俘,随后扩展到犹太人群。辅助部队在德国指挥下,驱赶人们离开家园,成群走向郊外森林。坑洞原为燃料储存挖掘,现转为掩埋场所。行动逐步系统化,每批处理数百人。 立陶宛辅助力量执行任务,参与围捕和运输,确保过程高效。到秋季,城市犹太人口显著减少,剩余者面临持续威胁。 立陶宛在德国入侵前,曾被波兰和苏联轮流占领,民众对苏联统治不满,导致部分人欢迎德国到来,并组建临时政府。但德国很快解散该政府,直接接管行政。犹太社区原本融入当地社会,却因德国反犹政策成为首要目标。 行动小组报告显示,杀戮旨在清除犹太影响,立陶宛辅助部队积极配合,以求获得德国青睐。维尔纽斯犹太人从1941年夏季起被成批带走,隔离区内条件恶劣,饥饿和劳役加剧死亡。 辅助部队成员包括警察和志愿者,他们搜查住所,没收财产,推动杀戮进程。森林坑洞分布广泛,便于隐藏尸体,德国利用这些设施加速行动。到年底,已有数万犹太人丧生,立陶宛犹太人口从15万锐减。 德国占领初期,立陶宛社会分裂,一些人因反苏情绪加入协作,另一些保持中立。犹太居民尝试通过贿赂或藏匿求生,但多数失败。辅助部队伊帕廷加斯从7月起主导执行,成员训练有素,配备武器。 杀戮现场选在帕茹斯特森林,距维尔纽斯约10公里,原为休闲区,现成死亡之地。苏联时期挖的燃料坑被利用,每坑直径达30米,深5米以上。首批行动针对犹太男性,随后包括妇女儿童。 德国报告记录了杀戮数字,显示效率高企。立陶宛参与者抢夺受害者物品,作为额外收益。到1941年末,森林已埋藏4万具尸体,犹太社区崩解。 一群犹太妇女从维尔纽斯被集合,携带少量物品,跟随押送人员离开住所。街道巡逻士兵众多,空气尘土飞扬。妇女排队,走向郊外路径。立陶宛民兵持枪沿途推搡,确保队伍前进。路径伸向森林边缘,树木高大,地面松针覆盖。妇女步行数公里,脚沾泥土。 杀戮持续至1944年,坑尸积累,德国下令掩盖。囚犯小组被迫挖旧坑,焚残骸,灰混沙埋。部分囚挖隧道逃,爬狭道,达林外。幸存传播消息,推动调查。战后,遗址设碑馆,记受害姓名过程。立陶宛犹太社区缩减,仅剩少数重建生活。 1943年,德国组建焚尸队,挖坑烧毁证据,掩盖罪行。少数囚犯挖掘隧道逃脱,加入抵抗,传播消息。1944年,德国败退,杀戮停止。帕茹斯特总吞噬7万犹太生命,社区崩解。战后,幸存者重建,遗址博物馆碑石记录姓名。
1941年,一群犹太居民被带到帕茹斯特森林,正当她们将要被处决时,立陶宛民兵成员
千百年一叹
2025-08-20 12:54:53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