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发生核战,中国面对美国坚持不了1小时!”俄专家10年前提醒,中国‘东风-31-A’,是唯一有望经受住美国首次核打击的导弹,但中国这种导弹不多,而美国这种导弹有近2000枚,那么现在呢? 十年前,一位俄罗斯专家卡申曾预测,中国的核力量在美国首次核打击下无法抵挡,他的分析基于当时对中国核武器部署的普遍看法。 他认为中国的核力量,主要依赖有限的固定发射井和少量的东风-31A洲际导弹,这些导弹虽然具有很强的打击能力,但数量有限,且固定发射井容易被敌方锁定,因此,他认为美国的核打击,可以在短时间内摧毁中国的主要反击力量。 但现在十年过去了,全球核力量的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的核力量在生存能力、穿透性和战略经济性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使得核威慑的方式,不再单纯依赖于数量,而是更侧重于,如何保证核反击能力,在敌方打击后的存活与反击,简单的核武器数量对比,已经无法准确评估两国核力量的实际威胁。 中国通过大力发展公路机动平台,彻底改变了过去依赖固定发射井的结构,东风-31AG和东风-41这类导弹,能够在广阔的山区和沙漠地带进行发射。 并且还能够伪装成普通货车,大大增加了生存能力,这使得敌方无法在首轮打击中准确摧毁中国的反击力量,威慑效果因此大幅增强。 同时,中国的东风系列导弹具备了“影分身术”,使得每枚导弹能够释放多个弹头,从而突破敌方的反导防御。 反导系统难以应对如此复杂的攻击方式,敌方的防御系统必须处理更多的目标,并且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拦截。 更具突破性的是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例如东风-17,其飞行速度很快,极大压缩了拦截窗口,该导弹采用了“钱学森弹道”,使得传统依赖弹道计算的反导系统完全失效,增加了敌方拦截的难度。 中国还加强了海上力量,投入巨资建造了094型核潜艇,这些潜艇可以在深海中潜伏,极难被敌方侦测,构成了中国核反击的第二道保障。 反观美国,尽管仍保持着庞大的核武库,但由于很多导弹已服役超过半个世纪,技术更新滞后,导致其导弹的故障率不断上升。 新一代的“哨兵”导弹因成本问题和技术问题推迟,而海基“哥伦比亚”级核潜艇的服役时间,也推迟到了2034年。 中国核力量的生存性和穿透性取得突破后,其核威慑效能显著增强,中国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也让对手无法准确判断中国的反击门槛,从而增加了危机决策时的谨慎性。 这种策略不仅具有高效能,还能有效减少高昂的军事开支,并避免与美国进行无谓的数量竞争。 在未来的战略竞争中,中国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高效的技术发展,形成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核威慑体系。 相比之下,美国由于高额的维护费用,导致新项目不断延期,造成了技术上的滞后。 如今,十年前关于中国核力量无法抵挡美国核打击的预测,早已经不再适用,中国核力量的现代化,不仅使其具备了有效的二次打击能力,还通过新的技术突破,增强了生存性和穿透性,使得传统的核威慑计算方式不再成立。
“一旦发生核战,中国面对美国坚持不了1小时!”俄专家10年前提醒,中国‘东风-3
乐天派小饼干
2025-08-20 09:17: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