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曹操有多么会用人!! 东汉末年,天下乱得像个破麻袋,裂口越来越大,塞不住。

风雨飘摇中 2025-08-20 01:24:52

看看曹操有多么会用人!! 东汉末年,天下乱得像个破麻袋,裂口越来越大,塞不住。 各地的豪强都往里钻,袁绍的声势最大,门生故旧遍天下,家族底子厚得吓人。 曹操那会儿,还只是兖州一隅的诸侯,看起来根本比不过。但后来的局势偏偏翻了个面,他慢慢压倒了袁绍、刘表、公孙瓒这些人。 说到底,他手里最锋利的武器,不是兵器,而是人。 他早年和袁绍谈过一次话,史书里记得很清楚。 袁绍谈的全是割据要地,凭山河之险,积蓄兵力,再谋天下。 曹操听完,只回了一句:“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别人听来,也许只是轻描淡写,可这句话后来几乎成了他一生行事的注脚。 对他来说,人是关键,土地和兵马只是外壳。这种观念不是空口说白话,他一生都在为此奔忙。 三次求贤令,几乎就是他焦急的自白。 第一次,他说唯才是举,不管你出身如何。 第二次,他举例陈平、苏秦,说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有进取之士未必能守行,不能因为人的短处就废掉他的长处。 到了第三次,他干脆把门槛放到地上,说哪怕你名声不堪,或者不仁不孝,只要有治国用兵的手段,就要推荐上来。 想想那是建安二十二年,天下还在大乱,很多人还在讲士族的门第清高,曹操却公然说要用“污辱之人”。 那不是装姿态,而是急得嗓子冒烟。 所以当荀彧投奔时,他喜得像捡到宝一样,称为“吾之子房”。 等到许攸弃袁来投,他竟然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边笑边拍手,说:“子远来,我事济矣!” 那一幕像是活画,曹操的喜悦全写在动作里。 比起得一座城,他更在意得一位人。 他善于听人言,这点在乱世里尤为难得。很多诸侯喜欢听顺耳话,田丰劝袁绍,结果被关进牢里。 曹操却反其道而行,专门下令要求群臣直言,甚至规定每月都要写折子,指出他的失误。 这听上去有些残酷,好像强迫属下当“批评家”,可对一个领袖来说,这正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他愿意这么做,就是知道一言堂迟早会把路堵死。 官渡之战是最好的证明。 那时曹军粮尽势危,局面已经逼到绝境。许攸来了,说袁绍的粮草堆在乌巢,不如夜袭。 曹操一听,当机立断,连夜亲自带兵出发。 要知道,那是一个刚刚投降的人,如果心怀二意,这一趟就可能万劫不复。 但曹操敢赌,因为他明白战机稍纵即逝,不容犹豫。 火光冲天的一夜,把袁绍的大军烧成了一盘散沙。 那是智慧和胆量共同酿出的胜利。 他对待谋士的态度,也透着一股真心。荀彧、郭嘉、贾诩,这些人给他出了许多高招,他从不吝惜功劳,常常说平定天下,谋臣居功至高。 论功行赏时,他不会独揽,而是把智力贡献放在前头。 士人要的是什么? 就是自己的价值被看到。曹操这一手,稳住了整个智囊团的心。 但真正让人惊讶的,还是他的大度。 宛城之败,是他一生的伤口。张绣背叛,打得曹军大败,曹昂死在那场战斗里。 换作别人,这就是血海深仇。 可几年后,张绣再来投降,他不仅接受,还握手设宴,甚至把自己的儿子和张绣的女儿联姻。 然后提拔张绣为将,重用到军中。 这不是说他真的忘了仇,而是他把仇恨压到一边,把全局放在前头。 同样的大度还体现在官渡之后。 他搜到袁绍军中留下的书信,其中有许下的士人甚至自己部下的名字。 要是顺着查下去,不知道多少人要掉脑袋。可他看完,什么也没说,把信件一把火烧掉了,只留下一句话:“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这一句话,就像是一块石头压住了涌动的暗流,军心稳了,没人再敢心怀鬼胎。 还有对刘备的态度。 刘备投靠过来,谋士程昱劝趁早下手,免得养虎为患。 曹操摇头,说此时正是收揽英雄的时机,杀一人而失天下人心,不可。 短短一语,露出的是一种冷静的盘算。 他知道刘备是难缠的,但更知道天下人看在眼里。 曹操宁可留下风险,也要保住人心。 至于他在邺城的那场举动,更让人捉摸不定。他亲自去袁绍的墓前,痛哭流涕,又安抚袁家的遗孤,把财物归还,还赐予生活所需。 很多人觉得这是伪善,是政治表演,可在当时的效果却十分震撼。 北方士族看在眼里,心里想的是:这人能打败你,却不会赶尽杀绝。 对观望者来说,这就是投奔的理由。 拼在一起看,这就是曹操的用人智慧:他有制度,三次求贤令立下规矩;他有胆识,官渡一夜的果断就是铁证;他有胸怀,能放下仇恨,能装得下对手的家人。 正因为这样,他能把人心聚拢,把人才凝聚,最终压倒了那些表面更强大的对手。

0 阅读:27
风雨飘摇中

风雨飘摇中

接纳所有的可能性,让生活充满未知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