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陕西华县,北京大学考古系学生张万钟向村民宣传考古知识,一老农听到一半,瞬时大汗淋漓,他举起手,颤声道:“俺挖到一个陶罐,俺要上交。”张万钟闻言大喜,随老农回到他家,却看到了让他心碎的一幕。 张万钟那时候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念书,1958年跟着考古队去陕西华县干活,主要针对泉护村仰韶文化遗址挖掘。他负责周边村子的调查,顺便给村民们普及文物知识。华县这地方古迹多,因为黄河水库工程要上马,得抢救性发掘。张万钟他们这些学生,平时在学校学古籍、练绘图,到了现场就得上手走访,记录线索。殷思义住在太平庄,离泉护村不远,以种地为生。1957年他犁地时,犁头碰硬物,刨出来个灰陶器,觉得形状怪,但腹部大,能盛东西,就带回家扔鸡圈当食盆。鸡群先不敢靠近,后来适应了,天天围着啄食。他日子过得平淡,春种秋收,农具坏了就修,从没想过那玩意儿是宝贝。张万钟的调查持续了好几周,标记地图上可能有遗址的地方。两人背景一个是学生,一个是农民,平时八竿子打不着,却因为这次宣传活动碰上了。张万钟追求学术,殷思义靠土地吃饭,这交汇点就成了大事的起点。 宣传活动进行到一半,殷思义意识到自家鸡食盆可能就是文物,赶紧举手说要上交。张万钟跟着他回家,看到陶罐在鸡圈里,表面脏兮兮的,鸡在啄食。他赶走鸡群,捡起陶罐擦干净,看出形状像鹰,双腿突出,中空能盛物。问了出土地点,殷思义说1957年犁地时挖出的,顺手带回用了整整一年。考古队初步判断这是新石器时代的东西。 张万钟带回队里,专家鉴定后确认是仰韶文化陶塑,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腹宽32厘米。正面像雄鹰,眼睛圆睁,嘴钩利,双翼环抱成口,足尾稳固。命名陶鹰鼎,结合艺术和实用,古人手艺高超。殷思义上交后,队里又去他田里挖,找到M701墓葬,距今5300年。墓主是30到40岁女性,随葬骨匕、石圭、石斧等礼器。专家猜陶鹰鼎跟祭祀有关,那时候母系社会,女性地位高,这墓主在族里肯定有影响力。发掘过程仔细,清理文物打包运走。张万钟记录数据,殷思义帮忙指路。这发现让仰韶文化研究多了一件重器,鸟类造型的陶器国内独一份。 后续发展里,陶鹰鼎进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了国宝。1993年,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挑中它,跟兵马俑等六件文物去瑞士洛桑展览,帮北京申奥宣传中华文化。展览时摆在柜子里,吸引很多人看。2002年,列入首批禁止出境文物名单,正式定级。仰韶文化出土东西多,但这件融合原始艺术和功能的鼎,特别稀有。现今在博物馆展出,继续展示古人观察自然、烧陶的技术。张万钟后来继续考古工作,殷思义还是务农,两人的人生因为这事儿留下印记。 张万钟的宣传起了作用,殷思义的上交保住了国宝。要是早砸了,多可惜。话说回来,古人5000多年前就做出这么精巧的东西,比现代抽象艺术还牛,难怪专家们那么激动。研究仰韶文化时,这鼎常被提,证明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生活发达。
2009年,北京村民邵文鹏掀开家族坟地的石板,吓得差点栽进棺材里,二大娘的骨灰旁
【6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