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突破!突破! 中国有了自己的光刻机![凝视] 8月14日,杭州传来好消息:全国首台国产商业电子束光刻机“羲之”正式进入应用测试阶段,这台以书法家王羲之命名的设备,用电子束在硅片上“书写”纳米级电路。 光刻机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很陌生,但它却是制造芯片的核心设备,你手机里的处理器、电脑的CPU,都离不开这个被称为“半导体工业皇冠明珠”的关键装备。 过去几年,因为国际出口管制,中科大、之江实验室等国内顶尖科研机构一直无法采购到先进的电子束光刻设备。研究项目常常因为缺少关键设备而受阻。 “羲之”的独特之处在于改变了游戏规则,传统光刻机像印刷厂,需要提前制作昂贵的掩膜版,修改设计就得重新来过。而“羲之”如同一支纳米级毛笔,能直接在芯片上书写电路,边写边改。 这台外观像大型钢柜的设备背后,是浙江大学余杭量子研究院的技术攻关,研发团队介绍,“羲之”采用100kV电子束技术,精度达到0.6纳米,线宽可达8纳米,特别适合量子芯片和新型半导体的研发阶段。 更重要的是,“羲之”的定价明显低于国际同类产品,目前已与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始洽谈合作, 电子束光刻机和我们常听到的EUV光刻机有什么区别? 简单来说,电子束光刻机用电子束逐点扫描写入电路,精度更高但速度较慢,每几个小时才能完成一片晶圆,EUV光刻机则用极紫外光进行大面积投影,速度快但成本高昂。 两种技术各有优势:电子束光刻更适合研发阶段的小批量试制和高精度要求,EUV光刻则更适合大规模量产。 在量子芯片、新材料等前沿研发领域,电子束光刻机的灵活性和高精度优势明显。 当然也要客观看待这个突破,电子束光刻目前主要用于研发和小批量制造,要在大规模量产中替代EUV设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对于中国的量子计算、新型半导体等前沿领域研究来说,“羲之”确实解决了一个关键的设备卡脖子问题。 有了这支“中国刻刀”,国内的量子芯片研发不再受制于进口设备,华为海思、之江实验室等机构已经开始测试相关应用,虽然你手机里暂时还没有用“羲之”制造的芯片,但这个突破为中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从跟随模仿到并跑领跑,中国科技正在关键领域实现一个个突破。每一次技术封锁,往往也催生了更强的创新动力。 在半导体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的领域,技术突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进步,构成了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实基础。 你认为技术封锁对中国科技发展是挑战还是机遇?在你看来,中国科技还需要在哪些领域实现关键突破?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看看大家对中国科技发展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信源: 全国首台国产商业电子束光刻机在杭“出炉”——金融界
突破!突破!突破!中国有了自己的光刻机![凝视] 8月14日,杭州传来好消息
优优谈过去
2025-08-19 11:22:08
0
阅读: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