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笑谈[超话]【阡陌青蔬藏智慧,沧溟蓝粮显匠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

博速搞笑 2025-08-17 09:48:30

秦岭笑谈[超话]【阡陌青蔬藏智慧,沧溟蓝粮显匠心】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党中央提出的明确要求,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胶东半岛的沃土与碧海,孕育着现代“大食物观”的创新实践。2025年8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耕海牧渔实践队深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走进蔬菜大棚与海滨渔港,探寻陆域种植与蓝色食物协同发展的新路径,记录下一个个充满希望的绿色故事。

棚架方寸藏春色,物联网里见乾坤

进入7月份,青岛市各区市蔬菜基地内一片繁忙景象。绿意盎然的菜田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收、装箱、搬运,呈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黄瓜、丝瓜、油菜等夏季大田蔬菜正大量上市。8月10日上午,实践队首先到达即墨区移风镇蔬菜大棚基地,实地考察蔬菜大棚种植情况,收集一手资料。在标准化农业园区,连片的温室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队员掀开塑料帘幕,湿热空气裹挟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技术员张工指着物联网终端屏幕向实践队员们介绍到,“我们这茬种了水果黄瓜、樱桃番茄,那边棚里还有羊肚菌。通过无土栽培和滴灌技术,产量比传统种植高出30%。”当被问及对大食物观的理解时,正在疏果的农户王大姐擦了把汗:“以前觉得吃饱就行,现在大棚里要种‘花样’。”她掰着指头数道,“彩色甜椒、紫背天葵这些新品种,城里超市都抢着要。”

蓝粮仓里藏瑰宝,绿产链中见匠心

下午三点,实践队到达鳌山湾码头,他们看到,刚靠岸的渔船上,除了传统的贝类,还堆放着几个印有“深海养殖”字样的泡沫箱。“这是三文鱼养殖工船刚收获的,咱们即墨现在可是‘陆地养海鱼’的试点。”船主老赵掀开箱盖,银亮的鱼体让队员们发出惊叹。实践队员了解到,即墨的海洋产业基础良好,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05家,覆盖海洋渔业、设备制造等22大类产业。近日落成的“深蓝2号”大型深海智能养殖网箱,不仅填补了国内市场的技术空白,还展示了即墨在深海智能养殖方面的技术积累与实践,标志着即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又一里程碑。

沿着滨海步道,海藻饼干体验馆、牡蛎烘焙工坊等新兴业态也同样引人注目。在一家海洋生物科技公司的展台前,研究员小林正向游客展示用海带提取物制作的素肉:“陆地上的大豆蛋白能做植物肉,我们海里的藻类也不差,这也是响应了大食物观的要求。”数据显示,2024年,即墨区的海洋生产总值已高达630亿元,同比增长达7%。这份蓝色成绩单,充分展示了即墨在推动海洋产业发展上的创新能力以及广阔前景。

陆地种植求优品,蓝色食品谋新篇

从阡陌纵横的蔬菜大棚到碧波万顷的海洋牧场,从物联网精准调控的现代农业到深海智能养殖的蓝色粮仓,即墨区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大食物观的深刻内涵。在这里,陆地与海洋不再是割裂的生产空间,而是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构建起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保障粮食安全既要守住耕地的红线,也要向海洋要食物。当大棚里的蔬菜与深海中的鱼群共享数据,当农民的智慧与科研人员的匠心相互碰撞,大食物观就从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0 阅读:0
博速搞笑

博速搞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