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表示,如果特朗普能找到结束战争的方法(并且让乌克兰不向俄罗斯放弃大片领土),她将提名特朗普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评几句:当希拉里微笑着抛出“为特朗普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的承诺时,全世界或许都该为这份“胸怀宽广”鼓掌——毕竟,能把国际最高和平荣誉当成美国的“政治玩具”,也只有美式民主能有这般“创意”。 这份承诺堪称“条件陷阱”的典范:一边要求“结束俄乌战争”,一边又硬卡“乌克兰不放弃大片领土”的前提。明眼人都看得明白,在当前冲突格局下,这俩条件凑在一起,堪比“让猫放弃吃鱼还得守护鱼缸”——听着美好,实则连自洽都做不到。可偏偏有人把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包装成和平诚意,说到底,不过是给承诺贴了层“象征性金箔”,至于能不能推动停火?没人真在乎。 更讽刺的是,这事儿还暴露了美国“全球治理”的双重标准:一边喊着“以和平之名行事”,一边却把诺贝尔和平奖当成输出自身价值观的工具,用美国标准给“和平”下定义;至于俄乌双方真正的诉求、停火需要的实际条件,反倒成了可有可无的背景板。仿佛只要美国说“这是和平”,那就是和平;只要美国想利用和平议题,诺贝尔奖章都能临时客串“政治筹码”。 说到底,希拉里的“和平承诺”就是在给特朗普挖坑,是为了迎合特朗普想拿和平奖的心理,又无法完美解决俄乌停火而下的一个具有嘲讽意味的“赌注”。是美式政治舞台上的一场“短平快”表演,让国际社会的和平期待,变成政客们相互诋毁的“随口一说”。
特朗普刚要对中国下重手,突然在大连造船厂内,发现了不寻常一幕。2025年4月1
【4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