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0月,兵败的吴佩孚带着卫队逃到邓县,于学忠带着手下六个师长出门迎接,态度一如以往,这让吴佩孚感动不已。 北伐军的推进像一把刀,从南边直切到长江中游。 吴佩孚在鄂北的防线,被一阵一阵击穿。 武汉失守的消息,让他手里的兵心浮动。 几场硬仗打下来,原本成建制的部队,已经被打得七零八落。 剩下的卫队和一些心腹,算是他最后的屏障。 河南方向成了唯一的退路。 沿途的局势不稳。 各地驻军都在观望,谁也不敢轻易接纳这位昔日的直奉盟主。 北伐军的气势如虹,投错人就可能被推上火口。 吴佩孚在地图上反复看,邓县的位置像是一个临时的避风港。 那里有他信得过的人——于学忠。 于学忠出身山东,早年跟着吴佩孚打拼,在第26师当师长时,吃过不少硬仗。 他懂得怎么带兵,也懂得怎么做人。 吴佩孚实行军饷“包干制”后,很多将领暗地里克扣,但于学忠不一样,把账目公开,还改善伙食,这让部队士气高了一截。 吴佩孚心里清楚,这样的部下不多。 邓县那边传来的情报让他心里有了底。 于学忠此时担任“讨贼”联军第9军军长,辖区正好覆盖新野、邓县一带,手握兵权,算是地头上的硬角色。 有人劝吴佩孚,小心他见风转舵,毕竟北伐军离得不远,形势难测。 吴佩孚只摇头,他觉得于学忠不会翻脸。 撤退的队伍很紧张。 沿途村镇,百姓躲得远远的,怕惹来兵灾。 偶有地方武装探头探脑,但见是吴佩孚的卫队,也没敢上前挑衅。 一路北上,夜宿白天赶,防着北伐军的追兵和地面的不测。 马蹄声、甲胄碰撞声,在空旷的秋夜里格外清晰。 临近邓县,远远就有人迎出来。 不是几个亲兵,而是一队整齐的骑兵,旗帜迎风,枪口明亮。 领头的正是于学忠,身边还带着部下的师长们。 队伍在十里外停下,礼数周全。 这种阵仗,放在战败的将领面前,等于公开表明立场——我不避你。 寒暄不多,迎接的队伍直接护送进城。 沿途百姓探出头来,认出是吴佩孚,议论声不断。 有人心里疑惑,这样的人还能翻盘吗? 可迎接的规格,让外人不敢妄测两人的关系。 在邓县城内的暂驻地,吴佩孚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一路的逃亡,既是躲避追兵,也是躲避人心的试探。 于学忠的态度,让他感到一种久违的安定。 外界传言中,败将多被弃如敝屣,可他眼前的旧部,不但没关门,反而摆出全力相护的姿态。 这在军阀混战的年月,算是一种罕见的情义。 邓县的几天,没有重整旗鼓的喧嚣,也没有密谋反攻的计划。 吴佩孚很清楚,北伐军的形势不可逆转,硬拼是送死。 他开始考虑收束残部,寻求退身之地。 迎接他的热情,并没有改变这个判断。 于学忠此后并未因接纳吴佩孚而受北伐军的直接清算。 或许是他把握住了分寸,或许是时局太快,没人来追究旧账。 吴佩孚则逐渐淡出军事舞台,把昔日的雄心收进了历史的尘埃。 这段插曲,在史书里不过几行,但它揭开了军阀时代一个侧面:权力场上的人情,并非完全被利益吞噬。 在刀光剑影之外,还能看到某种私人的信任与情感,这才让历史的温度多了一层。 参考资料: 天津市红桥区档案馆,《于学忠将军简介》,红桥档案网,
1926年10月,兵败的吴佩孚带着卫队逃到邓县,于学忠带着手下六个师长出门迎接,
新儿君
2025-08-16 23:52:16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