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国庆假期回老家,路过县中,一路上都能看到低头玩手机的学生。
操场上空空荡荡,连打篮球的声音都没了。
在亲戚家,我遇到多年未见的堂妹。
上次见她还是个活泼的小女孩,这次却几乎没说一句话。
从我进门,到吃完饭,她一直躲在房间里刷短视频。
叫她出来吃饭,她说不饿;
让她去走走,她说没意思。
她妈叹了口气:“现在这孩子,一天到晚抱着手机,不刷视频就打游戏,叫都叫不动。”
她的话让我心里发凉。
02
一年后听到堂妹的消息,她从中专毕业了,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不是没地方要,是她自己干不了。”亲戚说。
沉迷手机的结果,是她不爱说话、不敢交流,甚至在面试时,面对面试官的提问,一个字都答不出来。
更要命的是,她被短视频里的精致生活带偏了。
嫌工厂累,嫌餐馆脏,总想找份轻松又挣钱的工作。
可现实哪有那么多轻省的活?
她妈每天在菜市场给人捆菜,她爸在工地上顶着烈日干活,一天一百来块。
再看看堂妹,抱着手机在家打游戏、刷视频,仿佛与世无争。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
手机不仅摧毁了她的专注力,还偷走了她努力的方向。
03
县中的孩子,这几年变化很大。
以前的孩子课余时间还能看看书、打打球、串宿舍;
现在,一到下课,大家都低头看手机。
上课偷偷滑屏幕,下课对着游戏激动喊叫,连寝室关灯后还有人打着手电筒玩。
一个老师无奈地说:“你以为他们都在学习,其实大半时间都在和手机较劲。”
我小时候,县中没这么多诱惑。
放假回家,可以上山挖笋、下河摸鱼、打羽毛球。
而现在,县中的孩子没有河也不出门,周末回家也不和父母聊天,手机成了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他们在虚拟的世界里刷短视频、玩游戏,笑着流泪,却越来越沉默、越来越孤独。
04
有人说:穷人沉迷多巴胺,富人追求内啡肽。
这句话听着刺耳,却很真实。
有些家庭,父母在外打工,孩子寄宿在县中或独自在家。
父母以为手机能让孩子不孤单,结果,孩子反而更孤单。
对于县中的孩子来说,手机不仅是娱乐,更是一种陪伴。
没人聊的时候,它能让人感觉自己还有“朋友”;
没人懂的时候,它成了逃避现实的出口。
而一旦孩子习惯了这种虚拟的慰藉,现实的努力就显得又苦又慢。
05
一位有40年教龄的老师说,现在的学生学习条件比过去好太多,但学习成绩却普遍下降。
不是他们不聪明,而是注意力早被手机分割得支离破碎。
有的孩子上课听不进十分钟;
有的孩子写作业时一会儿刷短视频、一会儿回复消息,最后作业写到半夜。
更糟的是,他们对现实的忍耐力越来越差。
遇到难题不想想解法,而是滑开屏幕逃避;
考试考差了,不反思,只是去刷搞笑视频自我安慰。
他们在短视频里看到的轻松挣钱、一夜暴富,让他们误以为不学习也能有出路。
06
但我们都知道,现实不会对谁网开一面。
靠手机里学不到的技能,是走不出县城的。
很多老师都发现,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不只是智商和努力,还有对时间的使用方式。
有的孩子,用手机学知识、听讲座、做题;
有的孩子,用手机打游戏、追直播、闲聊。
同样的设备,不同的结果。
07
那孩子有没有救?
有。
关键在于陪伴。
我听过一个家长的故事——
她在外打工多年,孩子九岁时已经成了低头族。
她一狠心辞职回家,陪着孩子一起生活。
她不骂、不吵,每天陪他吃饭、散步、聊学校的趣事。
刚开始孩子依旧沉迷手机,她就坐在旁边,静静陪着。
几个月后,孩子开始和她聊天,玩手机的时间慢慢减少,成绩也一点点回升。
她说:“孩子不是怕管,是怕没人懂。”
08
另一位支教老师讲过两个学生的故事。
一个聪明却沉迷手机,初三就辍学去打工;
另一个普通但父亲陪在身边,坚持读书,后来考上大学。
教育的关键,从来不是有钱或没钱,而是有没有人愿意花时间,陪孩子走过那段孤独的岁月。
09对县中的家长来说,挣钱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成长更不能外包给手机。
手机能让孩子暂时安静,却会在不知不觉中摧毁他们的专注、判断和斗志。
县中的老师们也越来越焦虑:
有的孩子课堂上瞌睡、下课就掏手机;
有的孩子连作文都写不成完整的句子,却能滔滔不绝地聊直播。
这不是孩子的错,而是时代的陷阱。
结尾:
我们都知道,不是手机毁了孩子,而是空下来的时间没有被引导。
父母要多陪一陪,老师要多提醒一声,社会也要多一点教育耐心。
别让一部手机,悄无声息地摧毁一个孩子的未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