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58年,毛泽东与武汉大学校长李达争论,李达火气很大的说道:“你头部发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8-16 18:15:33

[太阳]1958年,毛泽东与武汉大学校长李达争论,李达火气很大的说道:“你头部发热,达到39度发高烧,下面就会发烧到40度,41度..”,毛泽东气愤的说:你说我发烧,我看你也有些发烧了,也有摄氏百把度的! (参考资料:2015-12-16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毛泽东与李达:对话四十载) 1961年夏天的庐山,一场演出刚刚结束,灯光亮起时,人群中有两个人目光相遇,一个是哲学家李达,另一个是共和国领袖毛主席,两人都是湖南老乡,却已阔别近三年。 毛主席没有丝毫犹豫,大步走过去紧紧握住李达的手,用浓重的湘潭口音打着招呼,紧跟其后的周总理也上前问候,关切着李达的身体。 几天后,在毛主席的住所,两人又进行了一场两小时的长谈,毛主席不仅请李达坦诚聊聊对“大跃进”和“反右倾”的看法,还对他早年的著作《社会学》赞不绝口,说自己“读了10遍”,力劝他主持修订。 这番景象,是故友重逢的温暖,也是领袖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可也正是这番和解,反而让人更好奇:究竟是怎样一场风暴,让这迟到了三年的握手,显得如此不同寻常? 时间要倒回1958年的武汉,一个狂热的年份,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李达,看到湖北鄂州县委大门口刷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标语,深感不安。 在他看来,这根本不是什么革命豪情,而是赤裸裸的“唯心主义”,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怀着学者的忧虑,也仗着老友的情分,他要求面见正在湖北视察的毛主席。 见面地点在东湖宾馆,两人没有寒暄,李达劈头就问“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通不通? 毛主席起初还很放松,想从“两重性”的角度,解释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奇迹,比如长征和飞机,但李达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直指问题要害:这个口号等于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无限大,这是错的。 他越说越激动,于是便发生了开头的那段对话,一场关于哲学与现实的辩论,最终在沉默中不欢而散。 不过,故事还有后续,在回去的路上,李达冷静下来,对陪同的省委秘书长梅白后悔自己话说得太冲,没给老朋友留面子,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而梅白也将他所说的话原封不动地转达给了毛主席,谁知,毛主席听完后沉思片刻,态度竟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他引用孔子的“六十而耳顺”,表示今年自己64岁了,但自认为不耳顺,在刚才听了李达的这些话后,感觉确实很逆耳,但再回想起来,他说的是有道理的。 毛主席还特地托梅白转告李达,感谢这番“逆耳忠言”,一场激烈的争吵,就这样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在两位主角的反思中达成了某种和解。 如果说东湖的争吵还只是理论上的裂痕,那么一年后的事,则让这道裂痕彻底扩大为现实的鸿沟。 1959年夏天,李达正在青岛,准备为国庆十周年写一篇雄文《毛泽东——辩证法的巨匠》,就在这时,老友萧劲光带来一个惊人消息:庐山会议上,彭德怀被打成了“反党集团”。 李达怎么也想不通,他无法相信那些为革命出生入死的老战友会反党,一年前在东湖宾馆的忧虑,不幸被残酷的政治现实所印证。 巨大的失望之下,李达心灰意冷,他看着桌上已经写好的文章初稿,表示现在没什么好写的了,随即,他拒绝修改和发表这篇文章,从哲学上的诤友到政治路线上的疏远,两人的关系降至冰点。 正是理解了这场关于真理的激辩,以及随后而来的政治幻灭,我们才能明白1961年庐山上那次握手的分量,那不仅是朋友间的言归于好,更像是一位领袖在现实碰壁后,对当年那番逆耳忠言迟来的回响。 一场始于“发烧”的争论,跨越了狂热与寒冬,最终以毛主席力劝李达主编哲学教材的形式收场,也算把一位哲学家的学术生命推向了新的航程。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