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变成了“拔苗助长”,其实是毛主席改的

历史客栈 2025-08-16 15:56:21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拔苗助长”的故事,但是,后来我发现,很多人都在用“揠(yà)苗助长”,哪个是对的呢?

我特地去查过原文,这个故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原文是这样写的:“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后面还有“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可见,在《孟子》的原文中确实是“揠苗助长”,这个“揠”字的意思就是“拔起来”,和“拔苗助长”的意思是一样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学的都是“拔苗助长”呢?其实,这就是毛主席的功劳。

毛主席不光是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语言学家,而且,毛主席为了让广大的人民群众都能看得懂,把很多不好写、不好认的生僻字,改成了好写好认的常用字。

比如这个“揠苗助长”的“揠”字,很多人就不认识,毛主席就改成了“拔苗助长”,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通俗明了。

这件事,是相声大师侯宝林记载的,在《一户侯说:侯宝林自传和逸事》一书中,是这样写的:“有一个成语,叫揠苗助长,这个‘揠’字很多人不认识,念成‘晏苗助长’。毛泽东把它改成‘拔苗助长’,我们一听就懂了。我们学习毛泽东这种使用语言的方法,在相声中学着改些词句。”

有趣的是,毛主席对侯宝林的语言艺术也很欣赏,曾经评价说:“侯宝林是个天才,是个语言研究家。”“侯宝林对相声很有研究,他本人很有学问,将来可以成为一个语言专家。”

毛主席在工作之余,很喜欢听相声,据统计,光是侯宝林说的相声,毛主席就听过150多段,对侯宝林的语言艺术也非常赞赏。

0 阅读:15
历史客栈

历史客栈

《旧闻新知》主编,《读者·原创版》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