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当年我们和阿尔巴尼亚还友好的时候,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曾经说了一句著名的

爱即永不变 2025-08-16 10:21:57

[熊猫]当年我们和阿尔巴尼亚还友好的时候,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曾经说了一句著名的话:“中国就像哥哥阿尔巴尼亚就像弟弟,弟弟不向哥哥要向谁要?中国有的我们要有,中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而且还要好。” 上世纪60年代初,阿尔巴尼亚在社会主义阵营里有点像个孤家寡人,苏联搞“去斯大林化”,让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特别不爽,他觉得斯大林主义才是正宗的马克思主义,苏联那套是背叛。 偏巧这时候中国跟苏联也闹翻了,阿尔巴尼亚一看,中国的立场跟自己差不多,立马站队中国,公开支持。 1961年,苏联彻底停了对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这下阿尔巴尼亚可慌了,经济底子薄,工业几乎为零,没外援根本撑不下去。 中国这时候站了出来,成了阿尔巴尼亚的救命稻草,当时咱们国家正经历三年自然灾害,日子紧巴巴,可还是咬牙给阿尔巴尼亚送去了几十万吨粮食、2.5亿外汇,还有19个工业项目,甚至粮食不够用的时候,中国还从加拿大买粮食转手给阿尔巴尼亚。 不仅如此,中国还派了7000多技术顾问,帮他们建工厂、修军事设施,比如有个叫瓦乌代耶斯的水电站,1967年开工,1973年建好,直接给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电力。 阿尔巴尼亚在国际场合投桃报李,联合国里帮中国说话,成了对抗苏联的“欧洲桥头堡”,那几年,两国关系真是亲得跟一家人似的。 不过,这段兄弟情从一开始就不太对等,中国把阿尔巴尼亚看成战略盟友,阿尔巴尼亚呢,更像是个靠援助过日子的“客户”。 60年代,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加起来有90亿人民币,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尤其1961年,咱们自己粮食都不够吃,还得优先保证阿尔巴尼亚的供应,这份牺牲真不小。 可问题也来了,阿尔巴尼亚用援助的效率不高,有些物资被拿去建纪念碑这种面子工程,浪费了不少。 霍查这人执政风格特别强硬,对外还老疑神疑鬼,1969年,中国调整外交政策,想跟美国缓和关系,这让霍查心里打鼓,觉得中国是不是要放弃反帝反修的立场。 双方的分歧慢慢冒头,虽然嘴上还喊着“友谊牢不可破”,但信任已经开始动摇。 到了70年代,裂痕越来越大,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外交上不再那么孤立,开始跟西方接触。 1972年尼克松访华,阿尔巴尼亚直接傻眼,官方报纸连提都没提这事,霍查觉得中国的“开放”是在背叛社会主义,公开批评这是“机会主义”。 1977年,阿尔巴尼亚的报纸《人民之声》发文章,直接质疑中国外交政策,算是把矛盾摆到台面上。 1978年,中国彻底停了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这段联盟算是正式结束了。 援助一停,阿尔巴尼亚经济立马吃不消,中国的援助一度占他们贸易总额的近一半,没了这笔钱,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都卡了壳,第五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更是没影儿。 霍查试着跟西欧国家做生意,想找新的靠山,可他那套死板的意识形态让这些努力没啥成效,结果阿尔巴尼亚不光没找到新出路,反而把火撒到中国身上。 1978年之后,阿尔巴尼亚的宣传机器开足马力猛批中国,霍查还写了本书,叫《帝国主义与革命》,把中国跟苏联一块儿骂,认为是“修正主义”国家,背叛了社会主义。 他还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里抢个领导地位,可惜阿尔巴尼亚国小力弱,压根没这能耐。 霍查的孤立主义政策让国家更封闭,跟西方的贸易谈不下来,跟苏联和南斯拉夫的关系又一直紧张,阿尔巴尼亚只能在死胡同里打转。 中国在最困难的时候,硬是挤出资源帮阿尔巴尼亚,可国际关系毕竟不是光靠情谊就能长久的。 中国的外交转向是为了打破孤立,谋求更大的战略空间,阿尔巴尼亚却觉得这是背叛,翻脸比翻书还快。 霍查的固执和对意识形态的死磕,既让中阿关系有过短暂的辉煌,也埋下了分崩离析的种子。 这段往事告诉咱们,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理念得有,利益更得平衡,光靠单方面的付出,或者死守一套教条,迟早得出问题,中阿关系的起伏就是这么个道理。

0 阅读:41
爱即永不变

爱即永不变

爱你永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