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已有家室的富商刘波追求许晴,特地花了3000万买下了北京的一座四合院,作为他和许晴的爱巢。两人在这里共同生活了三年,没想到最后的结果却令人唏嘘。
1997年秋日的北京私人会所,水晶吊灯的光晕在香槟杯沿流转。
许晴指尖的玻璃杯凝着水珠,新加坡拍戏带回的倦意还未散去。
邻座男人递来真丝手帕时,她睫毛上沾着细汗。
金丝眼镜后的目光带着商人式的精明,开口却吟诵《楚辞》章句。
名片上“文化学者”刘波的身份与袖口鸽血红宝石形成微妙反差,让刚经历情伤的许晴晃了神。
时间倒回1978年株洲的夏夜。
十四岁少年攥着武汉大学录取通知书,煤油灯照亮糊满报纸的土墙。
母亲把攒了半年的鸡蛋塞进行囊,父亲沉默地磨亮旧皮鞋头。
二十年后,这个工人之子站在北大未名湖畔,季羡林摩挲着他呈上的线装书样本。
123册《传世藏书》定价6.8万元,抵得上北京十套商品房。
当烫金书匣被塞进各国使馆轿车后备箱时,海关单据上标注着“文化礼品”。
东四胡同深处的朱漆大门吱呀开启。
许晴的羊皮靴踩过百年青砖,庭院老槐树上留着军阀时期的弹痕。
刘波指着影壁砖雕讲述张大帅会晤日使的往事,耗资三千万购下的四合院是他献上的定情礼。
西厢房紫檀梳妆台嵌着螺钿牡丹,每日清晨画眉时,檀香萦绕成许晴心中的乱世桃源。
她不曾留意地窖里码着未拆封的典籍,更不知书房保险柜暗格堆满抵押合同。
债务阴影如藤蔓缠绕。
刘波用四合院抵押套现八千万,转头投进深圳科技泡沫。
当许晴在梳妆台抽屉发现催款函时,他正用海南房产向地下钱庄二次抵押。
伪装成“文化沙龙”宾客的债主们品鉴明代官窑瓷瓶,目光扫视着可抵债的物件。
暴雨夜电话里的低吼穿透门板:
“让东京那边准备好账户...”
许晴望着庭院石榴树在雨中乱颤,没戳穿他护照里夹着的东京房产证。
2003年梅雨季的饯别宴上,冰糖肘子蒸腾着热气。
刘波往行李箱塞进胃药和《传世藏书》孤本。
“去日本做胃镜,半月就回。”
银筷碰着骨瓷碗叮当作响。
三个月后,四十亿债务爆雷,国际刑警红色通缉令贴满银行橱窗。
照片里那副金丝眼镜,静静躺在四合院床头柜上,镜片映着西厢房破碎的螺钿牡丹镜——昨夜台风折断了老槐树枝桠。
2017年深秋的东京公寓,中药味弥漫在十叠榻榻米上。
五十三岁的男人蜷缩在棉被里,平板电脑播放着《老炮儿》。
屏幕上光彩照人的影星,与记忆中穿棉布裙浇花的女子重叠。
咳出的血沫染红屏幕时,新宿歌舞伎町的霓虹刚刚亮起。
巷口居酒屋飘来关东煮的香气,电视新闻正报道某中国富商客死他乡的消息,字幕闪过“40亿债务”“红色通缉”的字样。
与此同时,北京三里屯影院里,许晴在《邪不压正》首映礼上微笑,旗袍开衩处露出的腿线引发全场快门风暴。
她接过话筒时,腕间玉镯碰着麦克风发出清响——那是当年四合院里唯一没被债主搜走的旧物。
主要信源:(人民网——许晴背景:出身书香门弟 10多岁时进入演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