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军攻占河北一农村。不成想,一个老太太却兴高采烈地说:“欢迎皇军,你们就是救世主…”可没过多久,老太太的老伴就被日军轰炸死了。 郝老太穿着一身农村妇女的粗布衣裳,脸上沟壑纵横,看着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庄稼人,甚至可以说有点慈眉善目。可就是这么个人,成了板上钉钉的汉奸。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进了北平,住在卢沟桥附近的郝老太没跑,反而跟她老伴儿一起,扯着日本的膏药旗,跑去搞欢迎仪式。送吃的、带路、搬东西,那叫一个殷勤。日本人也精明,一看这可是个“典型”啊,立马大肆宣传,把她塑造成“中日亲善”的样板。这张照片,就是当时为了宣传拍的。 于是,郝老太“红”了。红到了1943年,日本的崇仁亲王还专门跑到北平接见她,这“待遇”可以说是汉奸里的顶流了。 她丈夫被炸死后,她竟然不恨日本人,还跟人说,那是“误炸”。一个人的心,得被什么东西糊住,才能说出这种话?是蠢到了极点,还是坏到了根上?有一点是肯定的:她的所作所为,背叛了脚下这片土地和正在流血的同胞。 1945年,日本投降,这位被架上神坛的郝老太,也就没了利用价值,从此销声匿迹。她最后是死是活,没人知道,也没人关心。在百万伪军都面临清算的洪流里,她这么个小角色,就像一滴脏水,蒸发了。但那张照片,让她永远地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郝老太的故事,像一根刺,扎的人心里别扭。但如果你觉得这就是战争的全部荒诞,那就错了。因为几乎就在她高喊“欢迎皇军”的同时,在不远的山西,另一群中国人,用最惨烈的方式,诠释了什么叫国仇家恨。 时间拨到1937年9月9日,地点,山西阳高城。 鬼子进城了。城门口也摆着桌子,写着“欢迎皇军”。看,一样的配方。组织这事儿的,据说是一个叫孙存仁的当地人。他挨家挨户敲门,让老百姓都出去迎接。 阳高城的老百姓,可能也跟郝老太一样,抱着一丝“顺民”就能活命的幻想。可他们迎来的,不是“救世主”,是催命鬼。 日军根本不理会什么欢迎仪式,刺刀一横,就把上千人全赶到了城中心的南瓮城。从上午跪到下午,大家心里还在侥幸:只要不杀人,跪到天黑也认了。 下午四点,幻想破灭。日军把人群里的600多个青壮年单独拉出来,押进了瓮城。接着,城楼上的机枪响了。那不是战斗,是单方面的屠宰。600多人,除了三个命大的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其余全部倒在血泊里。曾经被慈禧太后夸赞过的繁华“喜城”,瞬间变成了“死城”。 屠杀没有停止。日军开始全城清乡,挨家挨Git搜。就在东街,有一户人家,也姓郝,叫郝天福。 那天,二十多个日本兵砸开他家大门,家里的男人被当场砍死。他的小女儿、儿媳妇,被关在屋里,遭受了昼夜不停的蹂躏。最后,郝天福一家13口,无一幸免,全数被杀。 这还没完。郝天福的大女儿和女婿当时不在家,听闻惨讯后赶回来,看到满门死绝的惨状,肝肠寸断。这对年轻的夫妻没有哭嚎,也没有去报仇,他们只是默默地走到了院外的另一口井边,纵身一跃,双双赴死。 一家十五口,一口井,一根绳,就是绝望的全部。 一个郝老太,一个郝天福家。同样是普通人,同样面对侵略者,一个选择了献媚求荣,一个选择了以死抗争。这种对比,撕裂的让人心痛。 现在日子好了,很多人觉得,老提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干嘛?天天喊打喊杀的,多不“和平”啊。 记住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看清现实。 郝老太的故事,本质上是什么?不就是侵略者制造的“信息战”和“心理战”吗?他们通过树立一个“顺民”典型,来瓦解我们的抵抗意志,告诉所有人:“看,欢迎我们才是出路。”这种手段,在今天,在网络上,你还见得少吗? 各种精心炮制的谎言,各种扭曲历史的论调,通过算法精准地推送到你的手机上。它们的目的,和当年日本人宣传郝老太一样,就是想让你脑袋乱、心里慌,让你怀疑自己的国家,怀疑我们曾经付出过的血泪牺牲。技术变了,但人性里的恶,和操纵人心的伎俩,没变。 再说说阳高城。日军在屠城后,干了一件更恶毒的事:每年八月十五,大屠杀的纪念日,他们不准阳高人祭奠亲人,不准哭。谁哭,谁就是“通匪”,当场处死。还得逼着全城贴“喜报”,说“皇军为民除害”。 整整八年,阳高人不敢在八月十五哭。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八路军解放了县城,老百姓围着战士们,问的第一句话是:“许不许我们哭一场?”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全城号啕,哭声震天。 我们要警醒自己,在任何时代,面对任何强权和诱惑,人,都不能没了脊梁骨。一个人的堕落是悲剧,一群人的麻木,则可能导致整个民族的灾难。
1937年,日军攻占河北一农村。不成想,一个老太太却兴高采烈地说:“欢迎皇军,你
趣史小研究
2025-08-16 08:34:27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