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冬天的一个普通上午,周总理到主席办公室后,毛主席突然支开了所有的警卫和

墨舞风华姿 2025-08-16 00:43:28

1965年冬天的一个普通上午,周总理到主席办公室后,毛主席突然支开了所有的警卫和工作人员,并且命令所有人不得靠近办公室,两人在办公室里商量了半个多小时,这半个小时发生了什么没有任何人知道。 1965年的中国,日子可不好过。中苏关系彻底崩了,苏联撤走了专家和技术援助,美国在越南打得热火朝天,离中国边境不远。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炸响,中国正式迈进核俱乐部,但这远远不够。美苏的核武库能把地球炸几遍,中国这点家底,压根没法比。更麻烦的是,核工业基地都在地面上,一旦开战,分分钟被轰平。所以,保护核工业,成了头等大事。 那时候,毛主席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全国上下都在备战。周总理呢,管着具体事务,忙得脚不沾地。俩人一碰头,肯定不是聊家常。那天早上,办公室门一关,估计就是在琢磨怎么应对这乱七八糟的局面。 虽然没啥直接证据,但从当时的情况看,毛主席和周总理八成聊了核工业的命脉问题。原子弹有了,可生产核原料的工厂咋办?地面目标太显眼,敌人的飞机导弹一来,全完蛋。毛主席可能提出,得把核工厂藏起来,挖到地下,建个秘密基地。周总理估计点头同意,然后拍板找地方、调人手、定方案。 这想法不是凭空来的。6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搞过地下工事,中国也早有“第三线建设”的计划,把重要工业往内地山区搬。那半个小时,可能就是“816工程”这种地下核工厂的起点。毛主席定调子,周总理抓落实,俩人一拍即合。 没过多久,1967年,重庆涪陵白涛镇的山里热闹起来。几万工程兵和科研人员开进大山,开始挖“816工程”。这是个啥?一个超级大的地下核工厂,专门生产核武器用的原料。选在这儿挺有讲究,山高雾多,地形像个天然屏障,敌人的侦察机不好找。 工程规模吓人,挖了18个大洞,总面积10多万平米,够建一座地下城了。里面啥都有,发电站、仓库、指挥室,活脱脱一个隐秘王国。毛主席的战略眼光,周总理的执行力,全在这儿体现出来了。 施工那叫一个苦。山里条件差,工具简陋,全靠人扛肩挑。工人得24小时轮班,炸山开洞,灰尘呛得人喘不过气。数据说,100多人牺牲在工地上,有的是被塌方砸的,有的是累垮的。这些普通人,没啥丰功伟绩留名,可没他们,就没“816”这张保命牌。 工程保密级别高到离谱,连家属都不知道具体干啥。施工高峰期,几万人在山里忙活,对外却没一点风声。毛主席的“深挖洞”思路,算是贯彻到底了。 干到1984年,工程突然停了。为啥?国际形势变了。中美关系缓和,苏联也忙着内斗,核大战的风险降下来了。再加上技术进步,核原料生产不一定非得靠这么个大工程,成本太高,不划算。于是,国家决定停工,留下一堆没完工的洞。 后来,2002年,“816工程”解密,成了旅游景点。进去一看,洞里空荡荡的,只有回音在飘。那一刻,你能感觉到当年的紧张和牺牲,也能感叹和平多珍贵。 “816工程”不是白干的。它是那年代中国求生存的缩影。60年代,国力弱,外面全是敌人,可硬是靠着这股子拼劲,造出了保命的东西。毛主席的战略,周总理的执行,加上无数普通人的汗水,才有了这段历史。 现在看,挺感慨。那时候没啥高科技,全靠人命填,可也正因为这决心,中国站住了脚。今天的世界不一样了,可那种在绝境里找活路的劲头,还是值得学的。核工业安全了,国家腰杆子硬了,这不就是“816”的遗产吗?

0 阅读:360

猜你喜欢

墨舞风华姿

墨舞风华姿

墨舞风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