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临时作业”成为风险管控的盲区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临时作业”就像突然到访的客人,总在不经意间出现:车间里机器突发异响需要立刻排查,物流仓库临时接到加急订单要连夜分拣,小区楼下突然发现线路老化得紧急更换……这些看似琐碎、短暂的任务,却因为“临时”的标签,常常在风险管控的环节被打了折扣,悄悄变成安全隐患的“温床”。 为啥“临时作业”容易成为风险盲区?说到底,还是大家对“临时”的认知有偏差。有人觉得“就干一会儿,哪那么多讲究”,于是该戴的防护手套随手扔在一边;有人想着“赶进度最重要,流程简化点没事”,跳过了基本的现场风险检查;还有人仗着“经验足,这点活儿闭着眼都能做”,把规范操作的要求抛到脑后。可安全从不是“看时长”“凭经验”的事,哪怕是几分钟的临时操作,一旦风险失控,小则受伤吃亏,大则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事故。 其实,堵住临时作业的风险漏洞,关键在于打破“临时即随意”的误区,让“安全”二字贯穿始终。 首先,心里得有根“安全弦”。不管任务多急、多临时,开工前先花半分钟“踩踩刹车”:想想这项操作有什么潜在危险?需要哪些防护措施?比如登高换灯泡,先确认梯子是否稳固、地面是否湿滑;接触带电设备前,务必检查电源是否断开、工具是否绝缘。别觉得这是“耽误时间”,提前多想一步,就是给安全多上一道锁。 其次,手里得有份“简易指南”。对于常见的临时作业,不妨提前准备一些简单好记的“安全要点”。比如搬运重物时,明确“弯腰搬不如屈膝抬,避免腰部受伤”;临时接线时,强调“先断电再操作,接线后先检查再通电”。这些不需要复杂条文的小规矩,能让大家在面对临时任务时,知道“该怎么做才安全”,不至于手忙脚乱中出错。 更重要的是,肩上得扛一份“责任”。安排临时作业的人,不能只说“赶紧弄完”,还要把安全要求讲清楚:“这里地面滑,注意脚下”“这个工具得这么用,别违规操作”;现场参与的人,也得对自己负责,发现环境不安全、防护不到位时,别不好意思开口,及时提出疑问甚至暂停作业,不是“较真”,而是对自己的安全负责。 说到底,安全没有“常规”和“临时”的区别,就像过马路要看红绿灯,无论多急都不能闯红灯。临时作业再“临时”,也该守好安全的底线——不省略必要的检查,不忽视该有的防护,不轻视潜在的风险。只有让每一次临时任务都被安全“罩住”,才能真正消除风险管控的盲区,让“临时作业”也能平平安安地开始、顺顺利利地结束。 毕竟,再小的活儿,安全都是头等大事;再急的任务,也不能拿风险当赌注。
不能让“临时作业”成为风险管控的盲区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临时作业”就像突
雪巧的职场
2025-08-15 22:42:1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