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5月初,陈永贵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请求毛主席批准他经常下去跑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昔阳抓点,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全国跑面,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在北京工作,这一“三三制“工作模式的构思完全来自陈永贵本人。 说起陈永贵,得先聊聊他的来头。这位老哥1914年出生在山西昔阳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家。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爹自杀了,娘改嫁了,他被大寨村一个好心人收养。从小放羊、干农活,苦日子让他练就了一身硬本事。1948年入党,1952年当上大寨党支部书记,带着村民开梯田、治山坡,把个穷村子硬生生搞成了全国农业的招牌。1963年大寨遭了灾,他带着大伙儿不靠国家救济,自己动手重建家园,还给国家交粮,中央一看,这家伙不简单! 1964年,他被请去参加全国人大,跟毛主席一块吃饭。毛主席拍着他的肩膀说:“你这农民可是个农业专家!”从那以后,他一步步往上爬,先是昔阳县委书记,再到山西省委副书记,1975年直接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管全国农业。这路子走得扎实,可他心里始终没忘自己是个农民。 当上副总理后,陈永贵日子过得有点别扭。田间地头是他老本行,可北京的办公室、文件堆让他觉得浑身不自在。他觉得自己要是不下去跑跑,光靠开会听汇报,咋能摸清农民的真实想法?于是,1975年5月初,他提笔给毛主席写了封信,说想试试“三三制”:三分之一时间回昔阳干活,三分之一时间全国跑着调研,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在北京处理政务。这主意完完全全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没人指点,没人逼他,就是他觉得这么干才对得起农民。 他在信里跟毛主席掏心窝子,说只有常下去看看,才能知道庄稼长得咋样,农民日子过得咋样,政策到底管不管用。他不想当个坐办公室的官,想多接地气,多干实事。这封信写得实在,也带着点倔劲儿。 信送到毛主席手里,毛主席一看,乐了。他在信上批了三个“很好”,还让政治局开会讨论,直接拍板同意。毛主席为啥这么痛快?一来,他欣赏陈永贵的实干劲儿,二来,他觉得这“三三制”不光是个工作法子,更是种态度——当官的不能光待在城里,得跟老百姓站在一块儿。毛主席这三个“很好”,算是给陈永贵点了大大的赞。 批示下来后,陈永贵立马动起来。回昔阳,他扛着锄头下地,跟村民一块儿修沟渠、翻土地,忙得满头大汗。全国调研时,他坐着硬座火车跑遍大江南北,蹲在田埂上看庄稼,问农民收成咋样,记下一本本笔记。回北京,他就整理这些见闻,写报告、提建议。虽然忙得脚不沾地,他硬是没让家里人沾一点光,老婆孩子还留在大寨种地,日子过得跟普通农民没啥两样。 “三三制”让陈永贵成了个另类的副总理。他在昔阳抓基层,带着大寨人把农业搞得红红火火,产量年年往上涨。全国跑面时,他去了不少穷地方,看到啥问题就记下来,回来跟国务院反映,帮着出台了不少实打实的政策。在北京,他也不摆架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开会,谁看了都觉得这老哥真不像是高官。 这法子听着简单,可干起来真不轻松。一年到头,他有三分之二时间在外头跑,风吹日晒不说,还得处理全国农业的大摊子事儿。他这么拼,为的是啥?就是想让农民日子好过点,让农业政策更靠谱点。他的笔记本里记的全是庄稼、土壤、灌溉的事儿,密密麻麻,跟个老农的账本似的。 有回地方上有人想给他家人弄个城里户口,他一听就火了,拍桌子说:“谁敢这么干?我第一个不同意!”他这脾气一上来,谁也劝不住。这份硬气,让他就算当了副总理,身上还是那股农民味儿,接地气得不行。 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政治风向变了。邓小平推改革开放,集体化慢慢退场,陈永贵的想法跟新政策有点不对付。他的声音渐渐小了,影响力也不比从前。1980年,他主动辞了副总理的职,跑到北京东郊农场当顾问,继续跟农业打交道。1985年他查出肺癌,1986年3月去世,享年72岁。临走前,他拉着老婆的手说:“我没给毛主席丢脸,一个农民能干到这步,我知足了。”他死后,骨灰撒回了大寨的土地,跟他一辈子没离开过的那片田连在了一起。 陈永贵的“三三制”不是啥高大上的理论,就是个农民副总理想出来的实在招儿。搁在那个年代,这法子让农业政策多了点泥土味儿,也让老百姓觉得当官的没那么遥远。可放到现在看,这路子还有没有用?时代不一样了,问题也不一样了,但陈永贵那股子下地干活的劲头,是不是还值得咱琢磨琢磨? 他这人没啥花架子,也没啥大道理,就是想干点实事。这份心思,搁在今天,可能有点“土”,但也真挺难得。你说呢?
林彪叛逃后,纪登奎为郑维山说情,毛主席:你头上的白头发少两根“主席,我觉得郑维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