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中国方案”造福世界

新浪财经 2025-08-15 03:41:47

转自:中国改革报

6月30日,在位于宁夏中卫市长流水村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随着治沙工人将最后一列草方格稳稳扎下,这项跨越半个世纪的治沙工程,在腾格里沙漠宁夏境内实现全面“锁定”。一条长153公里、最宽处达38公里的固沙锁边带蜿蜒开来。图为治沙工人在位于宁夏中卫市长流水村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扎草方格。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本报记者田新元

日前,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正式挂牌成立,将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宁夏经验”。

这是中国开拓“一带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机制的一个缩影。不只是“一带一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治理,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推动中国智慧走向世界、造福全球。中国总结出100多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荒漠化防治技术,一些技术已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方案”,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借鉴,持续为推动荒漠化防治全球治理作出贡献。

麦草方格为沙漠带来生机

提到宁夏的防沙治沙,有一个地方不能不提及,那就是中卫市。

20世纪中叶的中卫市,每年春秋季节,狂风裹挟着黄沙遮天蔽日,庄稼被沙土掩埋,大片良田逐渐荒芜。

中卫人民尝试各种办法阻挡流沙,历经无数次的试验与失败,他们发明了麦草方格治沙法。用麦草在流沙上编织出一个个方格,阻止流沙移动,为沙生植物的生长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小小的麦草方格,锁住了流沙,沙拐枣、花棒等耐旱植物慢慢生根发芽,绿色在这片黄沙之地逐渐蔓延开来,为沙漠带来了生机与希望。

从最初的小范围试点,到后来的大规模推广,麦草方格仿佛扎根生长,将它的触角伸向更加广阔的沙海,形成了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绿洲。

绿色在生长,沙海变绿洲。有了良好的生态基础,中卫人民开始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他们敏锐地发现了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立志依托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如今,中卫市的生态旅游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24年,中卫市共接待游客1850万人次,游客旅游消费110亿元,同比增幅均超过20%。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攀升,成为中卫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卫市还积极探索更多的绿色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向生态化、高端化迈进。坚持防沙治沙用沙相结合,凭借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以“林光互补”“草光互补”为突破,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产业。

宁夏的治沙经验也走出了国门:早在1977年,中国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会议上分享了宁夏中卫市采用的防沙治沙技术,这项技术跨越国界、走向世界,成为全球抵御风沙的有力武器。202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宁夏首次代表中国在联合国的舞台上向世界宣传推广荒漠化防治技术和经验。如今,24个林草国际合作项目在宁夏落地生长、72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把“宁夏经验”带向世界各地。

我国防沙治沙取得巨大成就

国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负责人介绍,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荒漠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成为全球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和防沙治沙国际典范。

坚持治沙和致富相结合,沙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各地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利用沙区独特资源,适度发展中药材、优质牧草、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黄土高原、燕山山地、新疆绿洲等地形成了一批林果、瓜果、木本油料等生产基地,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5%,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一半以上。

越来越多“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中国已成为防沙治沙国际典范。《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两次授予中国“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称赞“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三北”工程“全球500佳”奖章。2024年1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将“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授予中国科学家,高度肯定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面积的努力。

中国在沙漠化防治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系统性、创新性的治理经验,这些经验不仅推动了国内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改善,也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将防沙治沙作为国家战略,通过跨区域、跨部门的顶层设计实现长期治理。例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自1978年启动以来,累计造林4.8亿亩,形成了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带。

探索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径,将治沙与民生改善结合。例如,内蒙古阿拉善盟推广梭梭嫁接肉苁蓉技术,带动两万农牧民参与,沙产业收入占农牧民纯收入的40%。

咸海处于亚欧大陆腹地,地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曾是世界第四大湖泊。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人类活动用水激增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咸海面积急剧缩小。通过联合科学考察、盐碱地治理、建设节水棉田示范区等多种形式,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科学家合力探索咸海生态危机的解决之道。

立下愚公移山志,誓将沙漠变绿洲。我国沙区劳动人民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参与、科技创新与制度保障有机结合,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典范样本,必将造福更多受沙海侵袭的国家和地区。

0 阅读:71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是一家创建于1999年8月的财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