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某天一位颤颤巍巍的老太太走进青岛市贸易行。她小心翼翼地问:“掌柜,我没有钱,我拿这物件换点粮食行不?”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1948年,青岛街头到处是拿着成捆纸币换米的人,一个老太太抱着祖传瓷器去贸易行求生计,这事儿听起来简单,可谁知道瓷器竟是唐代珍品,换了粮食后价值翻天,这背后藏着啥时代秘密,让人忍不住想挖挖。 老太太生于清末青岛乡村,家里务农过日子,勉强吃饱。民国初年她嫁给小商人,丈夫做布匹买卖,攒下点家底,包括几件旧瓷器。青岛那时被德国租借,港口铁路建起来,生意还行,她生了几个孩子,生活稳当。日本占领青岛后,店铺被征,货物丢光,她带孩子躲乡下,丈夫伤重去世。抗日战争后期,大儿子参军,在光复前战斗中没了,其他孩子因病饿死,只剩小孙子。1945年战争结束,青岛回中国,但经济乱套,法币贬值快,一斤米要好多万。她卖掉衣物勉强活,到1948年,只剩最后一件瓷器。 那时国民党政府发金圆券想稳物价,可通胀更猛,青岛市场上一麻袋钱换不了几斤粮。工人工资追不上粮价,全家饿肚子。贸易行经理见老太太可怜,用瓷器换了十麻袋米,还派人送回家。经济崩溃,法币泛滥维持财政,限价政策反倒推高黑市价,百姓愁苦。青岛居民天天为吃发愁,街头乞丐多,商店老板叹气说钱不值钱。 一个月后,瓷器鉴定出是唐代东西,值大钱。经理后悔给少,找上门补差价。老太太感激,坚持分钱,经理不收,就约定每月送粮,还帮修屋子。她和小孙子从此不愁吃,日子安稳。 1948年国民党军事政治经济全线崩,青岛到1949年解放,经济才慢慢稳。但老太太靠这事儿渡过难关,晚年平静。
1948年某天一位颤颤巍巍的老太太走进青岛市贸易行。她小心翼翼地问:“掌柜,我没
青山绿水留长江
2025-08-14 22:14:11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