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慈禧太后让收复新疆的大功臣刘锦棠率湘军旧部开赴辽东,刘锦棠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绝不会让日军过鸭绿江。”可惜的是,刘锦棠启程不久,就病倒了,一个月后溘然长逝。 在湖南湘乡的府邸里,被强行从北上征途抬回来的刘锦棠,死死地盯着床顶的帐幔。 屋子里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草药味,每一口呼吸都带着苦涩。 他抖着手,想要抓住床边那把跟随他征战多年的佩刀,却连抬起手臂的力气都没有。门外,是整装待发、只等他一声令下的湘军旧部,而他这个主帅,却被一副不争气的皮囊死死钉在了病榻上。 这副场景,浸透着一个末路英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绝望。 圣旨下来后,他天天盼着启程。 他怕自己这把老骨头撑不到辽东,怕耽误了军机,让倭寇抢先一步。 当他终于带兵出发,却在路上猛地喷出一口血栽下马时,他最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躺在床上的每一天,他都在和自己的身体搏斗,也在和时间赛跑。 他这五十岁的老将,听着窗外的风声,都觉得是战马的嘶鸣,急得哭了。 没人能想象,这个被病痛折磨得形销骨立的老人,曾是何等叱咤风云的人物。 刘锦棠不是科举场里混出来的官,他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将。他家几代军人,父兄都战死沙场,他十几岁就投了湘军,骨子里刻着湖南人的“霸蛮”。 一路打下来,枪林弹雨里攒下的资资历,是实打实的军功。 他这辈子最硬气的一笔,是替大清国从虎口里抢回了六分之一的国土。 当年,阿古柏盘踞新疆,沙俄虎视眈眈,朝廷里那帮大员吵着要放弃,是左宗棠抬着棺材出征。而刘锦棠,就是左宗棠手里那把最快、最锋利的刀。 他带着装备精良的湘军,像一头猛虎冲进天山。他打仗不按常理出牌,身先士卒,硬是用奇袭战术,横扫了整个新疆。 那些凶悍的侵略者,在他面前被打得闻风丧胆。 那场仗,他为大清国挣回了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肩上扛起了一等毅勇侯的爵位。 “飞将军”的名号,是打出来的,不是朝廷赏的。 所以,当甲午战云密布,整个国家都闻到了火药味时,清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把他请出山。 那道任命他出征辽东的圣旨,差不多是清廷在开战前,能打出的最大一张底牌。 接到圣旨时,刘锦棠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他没有片刻犹豫,当即散尽家财充作军饷,召集那些当年跟他一起在新疆玩过命的湘军老兵。 那些早已解甲归田的汉子,一听是刘大人召唤,二话不说,丢下锄头就扛起了枪。 可谁也没想到,这支军队还没踏上战场,它的灵魂就先倒下了。 刘锦棠的病倒,像一个极其不祥的预兆。他去世后不到两周,平壤的枪声和黄海的炮声相继传来,清军兵败如山倒,曾经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被打得躲进了港口。 战局的发展,比最悲观的预想还要快,还要糟。 后人常常设想,如果刘锦棠没有病倒,如果他能撑到辽东前线,战局会不会不一样? 以他的威望和铁腕,至少能把那些各自为战、心怀鬼胎的将领们拧成一股绳。他或许赢不了那场国运之战,但守住鸭绿江防线,把日本人拖入苦战的泥潭,绝非不可能。 就像晚清另一位名将左宗棠,当年在新疆同样面对内忧外患,硬是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可惜,左宗棠早已作古。而唯一能继承他衣钵的刘锦棠,也倒在了出征的路上。 他的倒下,不是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英雄的意志,终究拧不过一个衰败王朝的国运。
我现在信他真是满族了。
【118评论】【6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