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当年被卖给美国时,俄美两国都让住在那里的俄国人自己选,想走的免费送船回远东,想留的也能留下,还能入美国籍。这政策听着挺周到,可真做决定的时候,哪有那么容易。 那些当官的、当兵的、做生意的,基本都走了。他们在阿拉斯加本来就是替沙皇干活,现在地儿归美国了,饭碗没了,不走等啥。可那些早就娶了当地原住民、生了孩子、扎根几十年的混血家庭,就犯了难。 对他们来说,俄国是个陌生的“老家”,回去等于从头开始,啥都没有。阿拉斯加才是他们真正熟悉的地方,有房子、有地、有亲戚朋友。虽然换了东家,但日子还得过,干脆留下看看能混成啥样。 就这么着,一部分俄国人走了,一部分留了下来。那些留下的,后来慢慢融入了当地社会,但也没彻底断根。 到现在你去阿拉斯加南部一些小村子,比如尼尼奇克,还能碰上姓伊万诺夫、彼得罗夫的人,家里供着东正教圣像,老人说话还带点俄语腔。 当年这笔买卖,720万美元买171万平方公里,算下来一亩地才两美分。 当时很多美国人骂这是“苏厄德的冰箱”,说国务卿苏厄德脑子进水,花冤枉钱买了个大冰窖。谁也没想到后来这儿能挖出金子、石油,成了美国的能源宝库。 俄国那边卖地也不是一时冲动。克里米亚战争打输了,国库空了,还怕英国趁机抢阿拉斯加。反正守着也费钱,干脆卖了换点现钱,还能拉拢美国当朋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一拍板,这事就成了。 其实早在18世纪,俄国人就靠皮毛生意在阿拉斯加站住脚,还成立了“俄美公司”专门管这事。可到了19世纪中叶,海獭皮快打绝了,赚钱越来越难,守这片地的成本反倒越来越高。卖地,也算是顺势而为。 现在网上还有人传,说阿拉斯加不是卖的,是租的,99年租期,只是后来没收回。这说法听着玄乎,可翻遍条约根本没这回事。 合同写得明明白白,地和所有东西都归美国,永久生效。那笔钱后来也确实拿去修铁路了,不是瞎编的。 时间一晃一百多年过去了,这片地又成了国际焦点。 现在普京跑去阿拉斯加跟特朗普开会,地点就选在当年俄国统治过的锡特卡。这安排挺耐人寻味,像是在提醒世界:这片地,曾经是我们的。 美国也不傻,峰会前搞了一场大演习,拉上英国丹麦,明摆着是给俄罗斯看的。北极现在越来越重要,谁也不肯让步。当年那笔买卖,现在看不只是土地交易,更像是一盘大棋的开局。 可对普通人来说,历史哪有那么多宏大叙事。当年那些俄国人,不管是走是留,不过是为了活下去。他们不会想到,自己脚下的冻土,一百多年后会牵动两个大国的神经。 今天你去阿拉斯加,还能在教堂里听见俄语祷告,老照片里有穿传统服饰的混血家庭。这些痕迹不会说话,但它们就在那儿,静静证明着一段被大多数人忘了的往事。
看谁还敢欺负中国,这就是下场!韩媒哀嚎:韩国成为最大受害者。韩国媒体近日连篇累
【30评论】【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