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看透了莫迪,也看透了印度,印度人不停地生孩子,然后往加拿大和美国移民,抢工作、抢资源、抢选票,算盘打得震天响。 印度人口在2023年突破14亿,虽然生育率从2018年的2.18降至2022年的2.01,但庞大基数仍让其每年新增人口超1000万。 印度通过《公民身份法》等政策,将国内人口增长与国际移民形成闭环,既吸引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的印度教移民填补国内劳动力缺口,又通过高技能人才输出缓解就业压力。这种“双向操作”在特朗普看来,分明是用人口红利做杠杆,撬动全球资源分配。 印度移民以“高技能+高黏性”著称,硅谷55%的初创公司有印度裔高管,微软、谷歌等巨头CEO皆为印度人。这种现象背后是印度理工学院等高校每年向美国输送30万STEM人才的庞大基数。 特朗普在2025年与莫迪的谈判中,就直接拿H-1B签证做筹码,要求印度接回72.5万非法移民,换取美国对印度留学生和专业人士的签证便利。 加拿大那边的算盘也没逃过特朗普的眼睛,印度裔在加拿大人口突破200万,占总人口5%,2025年大选中22名印度裔议员当选,直接影响万锦市等关键选区。 这种“选票渗透”让加拿大在涉印外交中左右为难,既想拉拢印度制衡中国,又不敢得罪国内锡克教分离主义选民。特朗普在与莫迪的互动中,多次暗示印度在加影响力扩大可能威胁北美安全,迫使莫迪在贸易谈判中让步。 这种“高光与争议并存”的状态,让特朗普在关税谈判中更有底气,2025年美国对印征收20%对等关税,直接冲击印度制药和汽车产业,迫使其同意将美国确立为油气“主要供应国”。 莫迪的应对策略同样被特朗普预判,印度通过购买美国F-35战机、扩大能源进口等方式,试图将经济合作与地缘政治捆绑,换取在移民问题上的缓冲空间。 但特朗普不吃这一套,坚持将移民问题与贸易逆差挂钩,要求印度在2030年前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5000亿美元,否则继续加码关税。这种“交易式外交”让莫迪陷入两难:既想维持海外人才输出的经济收益,又不得不承受国内因能源成本飙升引发的通胀压力。 尽管印度裔在海外风光无限,但国内基础教育投入仅占GDP的2.8%,导致40%的农村儿童无法完成初等教育。这种“重输出轻培育”的模式,让特朗普看清印度所谓的“人才优势”本质是“资源透支”。 莫迪或许能在短期内维持表面的平衡,但特朗普早已看透,当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在人口数量而非质量上时,所谓的“全球野心”终将成为海市蜃楼。
特朗普看透了莫迪,也看透了印度。一边是人口快冲到18亿的“资源危机”,一边是
【56评论】【7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