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生:青色的城 十二日上午十一点半,来到呼和浩特。大召寺、小

杨森林文化 2025-08-13 08:15:49

张海生: 青色的城 十二日上午十一点半,来到呼和浩特。大召寺、小召寺隔路相望,近在咫尺。听说呼市的烧麦非常有名气,属于正宗。我和孙子便在小召寺旁边挑了一家像模像样的餐厅,果然名不虚传。烧麦皮薄,晶莹剔透,能看到内面的肉馅,有点像上世纪八十年代天津狗不理包子,咬一口满嘴流香。 酒足饭饱,参观小召寺,又称席力图召,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是呼市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与大召寺(无量寺)齐名。 小召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约16世纪末),由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俺答汗)主持修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重要寺院。 “召”在蒙古语中意为“寺庙”,“小召”因其规模较大召寺稍小而得名。其正式名称为“席力图召”,意为“法座召”,因四世达赖喇嘛的老师席力图活佛曾在此驻锡而得名。 主体建筑融合了汉式歇山顶与藏式白墙金顶,寺内布局严谨,包括山门、天王殿、经堂、佛殿等。 菩提过殿是寺内核心建筑,供奉释迦牟尼像。 寺内藏有明清时期的佛经、唐卡、佛像,以及康熙皇帝御赐的鎏金银佛、经卷等。 著名的“康熙御制平定噶尔丹纪功碑”立于寺前(现移至呼和浩特市博物馆保存)。 小召寺是内蒙古地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每年举行法会、跳恰木(羌姆)等宗教仪式。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庙会尤为热闹,吸引大量信徒和游客。 从小召寺出来,过马路来到大召寺。这里是呼和浩特市最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也是呼和浩特最早的黄教(格鲁派)寺院,在蒙古地区具有极高的宗教和文化地位, 大召寺由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俺答汗)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主持修建,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大召”意为“大庙”,因其规模宏大而得名。汉名“无量寺”取自“佛法无量”之意。 三世达赖喇嘛曾亲临大召寺,为其开光,并在此弘扬藏传佛教。 清康熙帝曾到访大召寺,并赐予“皇庙”称号,使其成为内蒙古地区唯一不设活佛的寺庙(因康熙帝认为其地位至高,无需活佛转世)。 藏经阁存放大量藏文、蒙文佛经。大召寺因银佛闻名,故又称“银佛寺”。 大殿内有明代木雕蟠龙柱,象征皇权与宗教的结合。 寺内保存有明清时期的佛教壁画,色彩鲜艳,具有极高艺术价值。 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重要寺庙,历史上曾是蒙古地区佛教中心。 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大型庙会,有跳“恰木”(羌姆)等宗教舞蹈。 六月十五举行“晾大佛”仪式,展示巨幅唐卡。因康熙帝钦定,大召寺不设活佛,由扎萨克喇嘛(朝廷任命)管理。 大召寺不仅是呼和浩特的宗教圣地,更是蒙藏汉文化交融的见证。 大召寺,小召寺,我走马观花看了一遍,因对藏教佛教文化不懂,知之甚少,所以没有太大兴趣。孙子更是如此,只陪我转了小召寺,大召寺我独自一人参观游览。 其实我真正想去看的是“青冢”。王昭君墓(青冢)——历史与文化的象征。位于呼市南郊的大黑河畔,是汉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陵墓。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和亲文化遗址,也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宜昌兴山县)人。汉元帝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王昭君自愿远嫁匈奴(公元前33年),成为“宁胡阏氏”(匈奴王后)。 她的和亲促进了汉匈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史称“昭君出塞”。 因传说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 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王昭君墓不仅是陵墓,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公园 。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和平,成为中华民族“和亲外交”的典范。 墓上花草丛生,四季常青,被赋予神话色彩。 王昭君墓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民族友好、文化交流的象征。 因为是旅行团,不能单独行动,只能留下遗憾。 今天返回银川,游记到此结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