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中国一架战机被日军击落,飞行员跳伞求生,谁知,竟落到了日军阵地,一群鬼子随即包围了他,可没想到,这位飞行员的举动让日军大为赞扬。 主要信源:(光明日报——中国空军烈士阎海文:被击落跳伞后毙日军自尽) 1937年8月16日清晨,淞沪战场的硝烟还未散尽,一架编号5210的中国战机冲向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 驾驶舱内,21岁的阎海文紧盯目标,机身周围密布着日军高射炮火编织的死亡之网。 弹片擦过机翼的尖啸声中,青年飞行员的眼神没有丝毫动摇,毅然将炸弹精准投向敌营。 司令部大楼在爆裂的火焰中扭曲变形,浓烟如墨柱般升腾。 完成任务的战机却在这时剧烈震颤。 日军的炮火撕裂了机翼。 黑烟裹挟着失控的战机划过天空。 眼见进入中方控制区上空,阎海文果断跃出机舱,降落伞在空中绽开素白花朵。 突如其来的狂风却将伞具卷向日军阵地。 当双脚触及焦土时,他看见明晃晃的刺刀正从四面聚拢。 东北的黑土地孕育了这个1916年出生的农家子弟。 阎海文幼年丧父,母亲用微薄收入支撑他求学之路。 沈阳文华中学的录取通知书还没焐热,“九一八”的炮火就炸碎了少年安宁的生活。 流亡路上,日寇铁蹄下的惨象灼烧着少年双眼。 村庄焚毁的余烬里飘着布片,田埂边倒伏着来不及逃走的老人。 北平的难民棚中,他在课本扉页重重写下:“东北沦亡,我常为之泣血。” 中央航空学校招生的布告点燃了这个东北青年的全部热望。 1934年南京紫金山下的训练场,零基础的他彻夜研究飞机图纸。 熄灯后的机库里常见他举着手电筒,手指沿着冰冷的机身蒙皮游走。 彼时日寇已蚕食华北,航校学员清晨跑步时,常看见日机侦察的银翼掠过金陵城阙。 这种屈辱化作淬火剂,让阎海文在毕业考核中创下三项飞行纪录。 俯冲轰炸误差不到十米,空中格斗连续击落七架靶机。 航校教育长在毕业册批注:“北地雏鹰,志在云霄”。 加入第五大队的振奋很快变成沉重。 航空委员会1937年数据显示,中国空军可作战飞机仅305架,其中过时的霍克三型占七成。 而日本海军航空队就拥有舰载机600余架,陆航部队更是超过千架。 淞沪前线传来的战报更令人窒息:开战首周便有四十余名飞行员殉国。 阎海文在飞行日志里涂改着作战方案,最终在某个晨雾弥漫的停机坪上,他把地图铺在机翼对战友们说:“速度是霍克机的翅膀,我们就用俯冲让敌人来不及抬头。” 任务前夜的作战室异常安静。 司令部模型摆在中央,情报官指着微缩沙盘警告:“楼顶平台布置了八门八八式高射炮,周围楼群隐蔽着九六式机枪群。” 众人目光聚焦在阎海文身上。 他的霍克三型载弹量最小,却被指定为精准打击的主攻手。 他忽然打破沉默,“挂两枚五百磅穿甲弹。第一炸混凝土顶盖,第二炸炸开的结构层,比单枚千磅弹更有效。” 拂晓起飞时,地勤看见他往飞行服内袋塞了柄勃朗宁手枪。 俯冲投弹的瞬间成为这个青年最辉煌的生命定格。 日军《读卖新闻》记者木村毅在九月号特稿中描述:“当那位空军勇士自戕时,军曹们正在十五步外匍匐前进。士兵从他胸袋找到张被血浸透的照片,背面写着‘娘亲保重’。” 日军守备队在掩埋处立了木牌,上面刻着侮辱性的词语。 他们企图通用恶毒的语言抹黑这位勇士。 这个东北青年不知道,坠机点恰是生母颠沛流离的起点。 1931年她们母子逃难的路线图上,闸北火车站距离他殉国的麦田不足三公里。 三十年后迁葬南京紫金山航空烈士公墓时,陪葬品仅剩下半截编号5210的尾翼残片。锈 迹斑斑的金属裂口处,检测出高射炮榴霰弹特有的锯齿状创面。 2014年民政部公布首批抗日英烈名录中,他是最年轻的空军军官。 记录片《冲天》考证发现,其投弹造成日军上海作战指挥系统瘫痪三日,拖滞了两个师团的增援进度。 如今沈阳辽中区的纪念碑前,常有老人指着碑文教孙儿认字:“中国无被俘之空军”。 每当春风吹过稻田,青翠的麦浪便轻轻抚过镌刻在花岗岩上的年份。 1916至1937,那是棵永远停在二十一圈年轮的生命之树。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37年,中国一架战机被日军击落,飞行员跳伞求生,谁知,竟落到了日军阵地,一群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8-13 00:46: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