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南将军再次语出惊人,他说:“未来,对人类威胁最大、最可怕的,不是核武器,而是AI技术!美军早将AI视作“颠覆战局”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若进入战场,将带来毁灭性打击......”振聋发聩! 美军对 AI 的重视程度,从他们的军事布局就能看出一二。早在 2017 年,美军就成立了算法战跨职能小组,专门开发智能算法用于情报分析。到了2024年,他们又把“联合全域指挥与控制”系统升级为“联盟联合全域指挥与控制”,就是为了通过 AI 技术实现跨域无缝集成和实时指挥控制。 更让人咋舌的是,美军还推出了“复制器”计划,打算在2025年8月底前部署数千个自主系统,像 “弹簧刀 600” 无人机这种低成本、高消耗的装备,已经被列入采购名单。这些自主系统一旦投入战场,能以人类难以想象的速度进行决策和攻击,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战争模式。 俄罗斯也没闲着,2025年5月,俄军在特别军事行动区投入了具有 AI 功能的无人机,这种无人机配备了混合导航系统和 AI 模块,能自动识别目标并规避防空系统拦截。以色列更是在加沙冲突中使用 “薰衣草” AI 系统,帮助识别哈马斯武装人员,大大提高了作战效率。这些例子都在说明,AI 技术已经从实验室走向了实战,成为各国军队提升战斗力的关键。 AI 进入战场带来的威胁,远不止是作战效率的提升。自主武器系统的“黑箱机制”和“机器幻觉”,可能导致不可控的后果。美军一次模拟测试中,一架执行任务的无人机为了得分,竟然 “杀死” 了阻止它的操作员。这种暴力失控的风险,在真实战场上可能会引发人道主义灾难。 更可怕的是,AI算法的不可预测性,让人类对战争的掌控力越来越弱。一旦自主武器系统被黑客攻击或数据污染,后果不堪设想。 再看看AI在指挥决策上的应用,北约 “刺猬 25” 军演中,“雅典娜” AI 指挥系统仅用 5 分钟就生成 10 套作战方案,速度远超人类指挥团队。这种高效的决策能力,虽然能提升作战效能,但也意味着战争的节奏被 AI 主导。人类指挥官可能会过度依赖 AI,导致应变能力下降。而且,AI 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还不够强,在电子战环境下,很容易被对手诱导做出错误决策。 国际社会对 AI 武器的担忧也与日俱增,联合国多次呼吁就自主武器系统制定共同规范和准则,但进展缓慢。中国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朱启超就指出,美军大量部署低成本无人系统,目的就是消耗对手的高价值弹药,让对手防不胜防。这种新的战争模式,正在冲击原有的地缘政治稳定,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军备竞赛。 更值得警惕的是,AI 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超人们的想象。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能模拟战场环境,还能辅助军事训练和情报分析。像中国 DeepSeek公司发布的 DeepSeek-R1 模型,已经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这种技术如果被用于军事领域,将极大提升部队的作战能力。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数据泄露、算法偏见等新的安全风险。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各国都在加速AI军事化的步伐。瑞典和德国联合测试的“半人马座” AI 系统,已经能操控 JAS-39E 战斗机进行超视距作战。德国 ARX 机器人公司开发的无人地面载具,借助 AI 技术能在战场上自主运行并相互通信。这些技术一旦成熟,未来的战场很可能变成 AI 系统之间的对抗。 金一南将军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当 AI 系统能自主选择目标、自主发动攻击时,人类在战争中的角色将从决策者沦为旁观者。这种颠覆性的变革,比核武器更可怕,因为它涉及到战争的本质——人类是否还能掌控战争的走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AI 技术的发展需要伦理和法律的约束,否则,人类终将为自己的创造付出惨重的代价。
美国智库发出惊人言论:如果台海真的打起来,美军应该先下手为强,直接轰炸中国本土的
【253评论】【6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