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很多人有一个思维误区。就是评定演员的咖位喜欢用所谓的实绩,这个实绩都是什么呢,比如电影票房,奖项,播剧成绩,把这些指标统一化,加到一个人身上,就跟打积分一样,每项指标积分,然后累计算分,分高的咖位就高。
但其实这些成绩根本没办法算到一个演员头上,一部剧一部电影成功是有多方位因素的,而这个演员在这个成功项目里面吃到了多少红利,拿到了多少加成真的靠个人本事。
这些东西需要吸收到演员身上才算真正的加成,不然就算拿到了别人也不会认可你的咖位,角色才是演员吃到的最大红利,还必须是大众认可的角色。
演员想要观众有滤镜,一定要有大众买账的古装角色,现代题材的影响力要弱很多,因为现代剧受制于时代发展,非常容易落后,但古装不会。
最近的反面例子就是白敬亭,虽然播了很多数据很好的剧,但他本人咖位就是上不去。
正面例子就是刘亦菲,之所谓默认咖位高,就是因为未成年时期有了这样的代表角色,金庸剧的角色有多保值,大家都知道吃尽了红利,重返剧圈后,又把这几次的播剧红利都吸到自己身上了,这种加成就很大。
还有倪妮,一个金陵十三钗“玉墨”吃了多少年,这个角色未来依旧也是她保持咖位的助力。
总结“保值的角色大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