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家给全网上了一课!”河南驻马店,子女6人争着养94岁老母亲!母亲无奈之下只

烟雨评社 2025-08-12 16:14:43

“这个家给全网上了一课!”河南驻马店,子女6人争着养94岁老母亲!母亲无奈之下只好提出“轮流赡养!”网友:这年头,多少人为了家产、为了省心,把老人当包袱?再看看这一家子,六个子女争着尽孝,这不仅是老母亲的福气,更是给晚辈树了榜样——啥叫家风?这就是! “妈,我回来了……”河南驻马店,一户普通农家。57岁的三儿子干完活,像往常一样踏进家门,一声习惯性的呼唤,脱口而出。他等着那声熟悉的“哎……”来回应,那声音能让他卸下一天的疲惫。可今天,院子里静悄悄的,那声让他心安的回应没了。 他心里一紧,快步冲进母亲的房间,床上没人。他扭头问院里的媳妇:“咱妈呢?”三儿媳一脸无奈:“还不是你那二哥,早上过来把妈接走了,我拦都没拦住!” “不行,我得去把妈接回来!”话音未落,三儿子已经冲出了门,直奔二哥家。 他到的时候,69岁的二哥正给九十多岁的老母亲铺床。见三弟气冲冲地闯进来,二哥倒先开了口:“你别来抢了,我跟妈说好了,她在我这儿住!不能总在你那待着!”三儿子也不示弱:“俺妈在我那都住习惯了,还是回去住吧!” 兄弟俩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肯让步。外人看着,不像是在商量怎么赡养老人,倒像是在争一份谁都想要的好差事。在如今这个谈养老色变的时代,这种争着抢着伺候九旬老母的“官司”,简直有些不可思议。 这份孝心,最初的种子,是这位老母亲亲手种在儿媳心里的。三儿媳到现在还总提起一件旧事:“老人家八十岁那年,还伺候我坐月子。” 一个八旬婆婆,反过来照顾刚生产的儿媳,这份恩情,早就超越了普通的婆媳关系。三儿媳当时就下了决心:“我得待她像亲妈一样!”这份将心比心,成了这个家良性循环的开端。 而对儿子们来说,孝顺的根,扎得更深。四儿子记得很清楚:“俺妈年轻时对俺爷俺奶,那才叫好。我从小就是看着她那样学过来的。”他爷爷后来病倒,卧床不起,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作为儿媳的母亲,没有半点嫌弃,前后伺候了整整两年。 母亲当年的言传身教,比任何说教都有用,早就刻进了孩子们心里。儿子们的逻辑很简单:“她一个当儿媳的都能做到那样,俺们做儿子的,还能不如她?” 有人问起老母亲,为什么当年能那么善待晚辈。老人家只是淡淡一句:“我当初做儿媳妇的时候,我的婆婆,也没苛待过我。” 从一个善待儿媳的婆婆,到一个孝顺公婆、疼爱儿媳的母亲,再到如今争着尽孝的满堂儿孙。善良与感恩,就这么朴素地,完成了一场跨越三代人的接力。 当年种下的善因,如今结出了实实在在的福果。为了照顾好母亲,这个家甚至形成了一套默契的分工:二儿子、三儿子这样的青壮年,负责外出打工挣钱,支撑家用;儿媳们则安心留在家里,专职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保证老人身边时刻有人。 在他们看来,母亲不只是长辈,更是主心骨。“有娘在家,俺就觉得有靠山。”三儿子那句“进门第一句话就是问俺媳妇‘咱娘呢’”,说白了,母亲在,这个家就在。这份孝心,不在嘴上,全在细节里。 夜深人静,儿子们会轮流起身,一夜少则六七次,多则十几回,就为轻轻推开母亲的房门,探一探她的呼吸是不是平稳。轻唤一声“娘”,听到那声熟悉的应答,这心才能放回肚子里。 饮食上更是如此。老母亲牙齿掉得只剩一颗,却偏爱吃焦馍。儿媳就想方设法,把馍烙得焦香酥脆,让她能吃得动、吃得香。日常的饭菜,不过是粥、鸡蛋、面条,可儿媳总是怕碗烫了母亲的手,宁愿自己端着,一勺一勺地喂。 看到母亲有时在椅子上坐着就睡着了,儿子会蹑手蹑脚地把她抱到沙发上躺好,生怕她磕着碰着,当许多家庭还在为财产分割、责任推诿而撕破脸皮时,这个农家却在用最笨拙的方式,“争抢”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信源: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

0 阅读:70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