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欧洲近年的“最大成功”,就是培养选举了一群政治侏儒当家! 这些年,欧洲政坛像个热闹却无序的戏台,昔日那些能定调子、扛事儿的领导人渐渐淡出,换上来的一批人,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主心骨。 默克尔离开后,德国政坛像是没了定盘星。 以前她在的时候,不管是应对难民危机还是协调欧盟事务,总能拿出沉稳的方案。 可现在呢?政府里的官员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说法。 就说那位经济部长,前阵子还在鼓吹五分钟洗澡的节水妙招,转头又因为能源政策跟同僚吵得不可开交。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北溪”管道爆炸那事儿,明眼人都看得出不对劲,德国政府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帮着美国遮掩,这哪还有半点欧洲核心国家该有的样子? 法国这边,马克龙倒是总爱站在聚光灯下,今天说要打造“欧洲军队”,明天又宣称要在全球事务中“发出法国声音”。 可真要解决欧洲内部的麻烦,他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欧盟开会讨论难民分摊机制,波兰,匈牙利跳出来反对,他磨破嘴皮也没谈拢;想推动欧盟统一的能源政策,德国怕影响工业,西班牙担心成本,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民间更爱传他那些八卦,说他当年怎么让师母“从了自己”,这些闲言碎语传开,再看他那些雄心勃勃的演讲,总让人觉得像场精心设计的表演。 英国的情况更糟,唐宁街10号的首相宝座,这几年跟走马灯似的换主人。 更要命的是,国家快被拆得散架了,苏格兰天天喊着要公投独立,北爱尔兰跟爱尔兰的边境问题吵了又吵,威尔士也有不少人觉得“跟着英国没好处”。 当年的“日不落帝国”,如今连自家门前的事儿都摆不平,还总想着往国际舞台上凑,结果每次都像个没找准位置的配角,尴尬得很。 意大利换总理比换衣服还勤,刚上台的梅洛尼,前脚跟美国表忠心退出“一带一路”,后脚就发现国内企业损失惨重,自己也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波兰整天跟着美国喊口号,一会儿制裁这个,一会儿批评那个,结果能源价格涨得老百姓怨声载道,最后还得偷偷从德国买高价天然气。 这些国家在国际上没什么存在感,想拍美国马屁又总拍错地方,常常被反过来坑一把,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说到底,是内部的分裂和对美国的依赖,把欧洲的骨气一点点磨没了。 欧盟本来就不是个铁板一块的地方,二十多个国家各有各的小算盘。 德国想保工业,法国想争主导权,东欧国家更关心跟俄罗斯的关系,南欧国家一门心思搞旅游经济。 就像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讨论对俄制裁,德国怕断了能源供应,法国担心影响军工出口,波兰却一个劲往前冲。 吵了好几个星期才拿出个不痛不痒的方案,这样的联盟怎么可能有战斗力? 更关键的是,欧洲对美国的依赖太深,深到忘了自己该怎么独立走路。 冷战结束后,欧洲觉得有美国撑腰就万事大吉,军事上靠北约,经济上跟着美国的规则走,连外交政策都得看华盛顿的脸色。 结果呢?美国可没把欧洲当兄弟,净想着怎么从这块土地上捞好处。 “北溪”管道被炸,德国能源体系瘫痪,美国立马把自家的高价天然气运过来,赚得盆满钵满。 英国脱欧看着是自己的决定,背后何尝没有美国的撺掇? 欧洲的政客们,慢慢忘了怎么为欧洲自己的利益争取,只会跟着美国的节奏跳舞。 美国让制裁俄罗斯,他们就赶紧列清单,美国说要对抗中国,他们就跟着搞小动作。 时间一长,脑子都懒得动了,更别说制定什么长远的战略。 就像那位德国外长,前几天还在说要跟俄罗斯保持对话,过几天就突然改口说要彻底断绝关系,这种360度的立场转变,哪像是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家该有的表现? 尽管不是所有人都甘心这样,做了许多努力,可这些努力,就像在泥沼里挣扎,刚抬起一只脚,另一只脚又陷得更深。 德国想搞军工自主,发现关键技术都在美国手里,马克龙想拉着欧洲国家搞“战略自主”,回头就被匈牙利总理怼一句“你说了不算”。 欧洲想要重建“战略主体性”,首先得把内部拧成一股绳,可光是让德国和法国放下成见,就让人觉得难如登天。 其次得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这意味着要在军事、经济、科技等方方面面重新布局,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 更重要的是,得有真正为欧洲着想的领导人,而不是那些只会作秀、跟风的政客。
国际局势分析:阿富汗的做法,中国应如何应对?近期,阿富汗提出了让中国中期撤离
【114评论】【5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