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5年,刘伯温去世才2天,就急匆匆下葬。没想到3天后,朱元璋得到密报,立刻下令,“来人,去给朕把刘伯温的棺木挖出来”结果棺椁打开,众人惊骇,只看到了6个红色的大字,冷汗直流。
这是死去的刘伯温,给活着的皇帝上的最后一课。
这刘伯温的脑子像台装错时代的超级计算机,智慧比肩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在1311年,那时候12岁的青田娃子刘基走进县学考场,当别人还在抓耳挠腮解“子曰”,他已把整本《春秋》倒背如流。
直到放榜时“刘基”俩字悬在榜首,红纸被乡亲们摸得发白,这场景好比今天小学生拿下奥数金牌,但是却在腐败官场里找不到插座充电。
直到23岁中进士后,那时候的他被分配在江西高安县当县丞。
有回撞见衙役吊打欠税老农,老人怀里揣着泡烂的地契哭嚎,去年旱灾颗粒无收啊!
刘伯温割断绳子,反手烧了县令的“寿礼清单”。
然而他触碰到了被人的利益上司的警告随即砸来,官场不是写文章,要懂变通!
但是他丝毫没有理会,当官不为民,那当官作什么。
三十八岁的他挂印归乡,整日对着地图画红圈。
山民笑他修仙,殊不知那些红圈正圈着未来大明江山的命脉。
然而朱元璋知道他可是个不可多得人才。
而后朱元璋三顾茅庐的戏码,演出了职场面试的黑色幽默。
前两次使者带着黄金来,刘伯温眼皮都不抬,只想种三分薄田。
他这不是摆谱,儿是元朝官场的腌臜事让他心凉,好比顶尖程序员怕再遇黑心老板。
空有一身抱负然官场太过于腐败。
直到朱元璋顶着寒风堵到门口,衣襟一敞露出箭疤,天下有你一半!
正是这句话让刘伯温押了注。
之后又在鄱阳湖大战,他盯着波纹等风来,像现代的天气预报一般精准。
就在东南风起的刹那,他轻拍桌案,放火船。
当陈友谅的连环巨舰烧成水上火炬时,朱元璋拍他肩膀,吾之子房!
可转身就盯着地图犯嘀咕,这人连风速都算得准,哪天算我命数咋办?
这朱元璋要是要是当初的刘备他就不会这样想刘伯温,可惜他不是刘备。
之后在刘伯温的帮助下,他也稳坐大明的江山。
然而明朝龙椅刚焐热,君臣蜜月期就过了保质期。
在洪武三年封“诚意伯”的庆功宴上,朱元璋倒酒试探,先生要何赏赐?
刘伯温答“想回家养老”,此时酒杯里的酒突然晃了出来,要知道老板最怕听到核心员工想退休。
而之后的疑心像霉菌疯狂滋生,有人说青田刘宅“冒龙气”,传他夜观星象“算朱家江山几年”。
于是朱元璋开始“职场PUA”,今天问旱灾对策,明日询黄河治理,把刘伯温钉在南京当人肉智库。
有次讨论迁都西安,刘伯温摆出地形优势图,朱元璋转头问马屁精胡惟庸。
胡惟庸一句“主公定都南京是天意”,让刘伯温攥紧了袖中的辞呈。
子啊洪武七年,刘伯温咳着血返乡“养病”,而胡惟庸的“慰问团”紧随而至。
御医端来的药汤喝下肚,他腹痛如绞,分明是董事长默许总监清除老臣。
临终前他召来儿子,指着炕头旧书放我棺材里。
那是他主编的《大明律》。
儿子哽咽问要写什么,他用尽力气吐出安排,书皮写‘开棺见尸者死。
而这手如同现代人存聊天记录自证清白,生前用谋略开国,死后用法律维权。
当棺木入土三天后,八百里加急密报冲进南京城。
朱元璋捏着信纸的手暴起青筋,挖!
他怕刘伯温“假死脱身”,更怕棺材里藏着龙袍玉玺。
当钦差撬开棺头,露出的《大明律》像记耳光抽在皇帝脸上。
泛黄纸页上开棺见尸者斩的条款,那正是朱元璋亲笔签发。
此时山风卷着纸灰扑在脸上,朱元璋突然想起鄱阳湖火船上,刘伯温把干粮塞给伤兵的模样,想起朝堂争论时他急红的脸。
这位杀功臣如割草的帝王,竟踉跄跌坐在地。
回宫后他下旨重修陵墓,亲写悼诗追封“太师”,可青田百姓看见,每年清明总有个裹龙袍的身影在墓前站成雕像。
刘伯温咽气前预言“九代后必出奇才”时,儿子们只当是安慰。
谁知嘉靖年间,九世孙刘瑜横空出世。
这年轻人翻烂祖传笔记,在暴雨前夜疏散全村,救人畜无数。
朝堂上他挺直脊梁为祖先辩冤,终使嘉靖帝下诏平反,让“诚意伯”爵位重见天日。
此时距棺中惊魂,已过去整整150年。
而那口空棺像面照妖镜,照见朱元璋的恐惧,草根皇帝总怕聪明人掀桌。
照见刘伯温的清醒,用规则对抗强权才是真智慧。
更照见历史的公道,能销毁肉体的是刀斧,封不住的是人心。
能篡改文字的是强权,压不垮的是公理。
他的智慧比肩诸葛孔明,可惜他没有遇见像刘备那样始终相信他的明君,君王的猜疑就像一把刀,不见血不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