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同情印度,也不要试图拉印度对抗美国,和美欧一块,做掉印度是上策。印度已经被美欧抛弃,沦为国际弃子,但是印度不反思自己,还装大哥。想求中国拉一把,还要搞各种小动作。
这几年,印度总觉得自己是“全球南方领袖”,到处刷存在感,结果最近被美欧轮番打脸,先是G7峰会没请它,接着美国对它加征50%关税,连欧盟都暂停了自贸谈判,曾经被捧为“印太战略支点”的印度,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国际弃子。
其实这事儿早有预兆,印度这些年在外交上玩“左右横跳”,一边买俄罗斯石油转手卖给欧洲赚差价,一边又想从美国拿技术,结果特朗普直接翻脸,指责印度“用俄罗斯石油赚黑心钱”,宣布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还威胁要追加惩罚性措施。
更讽刺的是,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几年前还夸印度是“民主灯塔”,现在却公开说印度“战略价值下降”。
印度的困境其实是自己作出来的,它总以为14亿人口市场能让美欧妥协,结果2025年5月印度净FDI暴跌98%,苹果把iPhone产能转移到越南,富士康也撤资了,这背后是印度政策的反复无常,今天给外资减税,明天就查税罚款,三星、小米都被坑过。
更要命的是,印度70%的炼钢设备、60%的电子元件依赖中国供应链,却在边境搞小动作,去年在洞朗地区搞“战地旅游”,结果被中国反制,直接断了雅鲁藏布江水文数据,让印度东北部农业损失惨重。
现在印度想求中国拉一把,却还在玩小心思,上个月印度外长苏杰生访华,嘴上说要“重启中印经济对话”,转身就在南海问题上配合美国发声,更搞笑的是,印度一边申请加入RCEP,一边对中国钢铁加征12%关税。
这种“又当又立”的操作,连东南亚国家都看不下去,印尼直接把镍矿出口合同给了中国企业。
其实美欧对印度的态度很明确,需要时捧上天,不需要时踩下地,2025年4月,美国副总统万斯访印时,公开要求印度“在半导体领域选边站”,结果印度塔塔集团的芯片厂因为技术问题停工,美国连一句支持的话都没有。
反观中国,虽然印度在边境搞事,但中国对印贸易额在2024年反而增长8.7%,这让印度国内不少人开始反思:得罪中国到底图什么?
印度现在的处境有点像“温水煮青蛙”,表面上看,它和沙特、阿联酋签了能源协议,每天进口210万桶俄罗斯原油,但欧盟第十八轮制裁直接把印度炼油厂列入黑名单,导致其成品油出口暴跌30%。
更严重的是,印度国内通胀率飙升到7.4%,小麦价格翻了一番,老百姓怨声载道,莫迪政府为了转移矛盾,只能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结果反而让更多外资撤离。
对中国来说,现在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印度想在中美之间玩平衡,结果两边都不讨好,中国完全可以联合美欧,在经济、科技、外交上对印度形成合围,比如在WTO框架下联合起诉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或者在半导体领域和欧美协调技术限制。
印度不是想当“世界工厂”吗?中国和越南、印尼合作建立替代供应链,就能让印度的“制造业雄心”彻底落空。
不过有一点得注意:印度虽然现在落魄,但毕竟是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逼得太紧可能会狗急跳墙,2024年中印边境增兵事件就是个教训。
所以在策略上,中国应该“软硬兼施”:一方面在贸易、科技领域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在气候变化、反恐等领域保持对话,让印度在“合作”和“对抗”之间反复纠结,最终耗尽其战略资源。
总的来说,印度现在的困境是咎由自取,美欧抛弃它,邻国疏远它,国内矛盾激化,这时候中国如果手软,就是对自己战略利益的不负责任,与其同情这个“装大哥”的国家,不如联合美欧,在经济、科技、地缘政治上形成合力,彻底打掉印度的“大国幻想”。
毕竟,在国际政治中,实力永远是硬道理,而印度显然还没搞清楚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