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个奇怪的现象:儿女通宵达旦地伺候卧床不起的长寿老人,真的是在拿自己的命养父母的命。 孝顺这东西,有时候就是拿子女的后半生,去换父母最后一口气。 医院住院部的走廊里,消毒水味混着饭菜香。张姐趴在母亲的病床沿打盹,手机定着两小时一次的闹钟 —— 该给母亲翻身了。 她的黑眼圈比病号服的条纹还深,上个月体检单上的 “中度脂肪肝” 和 “甲状腺结节” 还没来得及复查。 白天在超市理货时,她总盯着货架发呆,同事说她现在算账都能把酱油价说成醋价,“以前她是咱们这儿最快的收银能手”。 护工中介的玻璃门上,贴着 “急招护工,月薪 12000” 的红纸,但来咨询的人寥寥无几。 经理数着桌上的简历,一半是超过 60 岁的农村老人,“年轻人谁愿干这个?半夜擦屎接尿,还得挨家属的骂”。 有对夫妻来问过价格,听完沉默了半小时,男的摸出烟又掐灭:“我两口子加起来月入才 1 万 5,请得起护工,就得停了孩子的补习班。” 最后他们选了轮班照顾 —— 丈夫上夜班,妻子上白班,中间在菜市场的角落里碰个头,交接老人的用药清单。 ICU 外面的家属等候区,老李用保温桶泡着浓茶。父亲已经昏迷三个月,每天的费用够他老伴儿退休金的两倍。他把房子挂在中介半年,降价三次还没卖掉,“买家一听隔壁是 ICU,都嫌晦气”。 护士出来说父亲血压又降了,他赶紧摸出速效救心丸含在嘴里 —— 这是他这个月第三次犯心悸。 走廊尽头的捐款箱里,几张皱巴巴的零钱在风中晃,那是他偷偷从孩子的压岁钱里抽出来的。 社区医院的康复室里,护工小王正教老人用握力器。她照顾的张奶奶有五个子女,轮流来探视时都要叮嘱 “多给我妈喂点蛋白粉”,但没人提过护工工资该怎么分摊。 “大儿子说自己开公司忙,三女儿嫁得远,最后还是二儿子每月悄悄多打两千块。” 小王翻着护理记录,张奶奶的褥疮好了些,但二儿子的考勤表上,已经累积了 17 天事假。 公园里的长椅上,退休教师陈阿姨在给老姐妹们看照片。照片里她父亲躺在病床上,插着鼻饲管,旁边是她刚上大学的儿子。 “孩子暑假来帮忙,学会了给爷爷吸痰,说以后想当医生。” 她说着抹了把脸,其实孩子的助学贷款还没还清,她白天去做钟点工,晚上在医院陪床,“有时候看着父亲睁着眼睛不说话,我就想,这到底是孝还是熬?” 殡仪馆的告别厅外,有人在烧纸钱。刚送走母亲的刘先生蹲在地上,摸着口袋里的降压药,突然笑出声 —— 这是他半年来第一次睡超过四小时。 手机里还存着母亲清醒时的录音,老人说 “别救了,让我走”,当时他哭着骂母亲 “胡说”,现在才明白,那句没说出口的 “我累了”,其实是母子俩共同的心声。 小区门口的药店,最近进了不少安神补脑液。店员说,买的大多是中年人,“白天买给老人补钙,晚上买给自己助眠”。 货架最底层的角落里,放着几本《临终关怀指南》,封面落了层灰,“很少有人问,都觉得这不吉利”。 但有天凌晨,一个戴眼镜的男人悄悄买走了一本,付款时说:“我爸今天问窗外的玉兰开了没,他已经三年没下过床了。” 月光透过医院的窗户,照在陪护床的折叠被上。那些蜷缩在床边的身影,呼吸里都带着安眠药的苦味。他们守护的或许不只是父母的呼吸,还有心里那个 “不能不孝” 的执念。
中国一个奇怪的现象:儿女通宵达旦地伺候卧床不起的长寿老人,真的是在拿自己的命养父
美食创意厨房
2025-08-11 21:12:45
0
阅读:159
渔樵耕读
你觉得“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