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让所有的美国导弹打不到中国!他是继钱学森以来,国家非常重视的人才,连美国人都

文史小将 2025-08-11 15:39:20

我要让所有的美国导弹打不到中国!他是继钱学森以来,国家非常重视的人才,连美国人都非常忌惮他,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反导专家”陈德明! 2016年,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一时间风波骤起。 面对这种在家门口的挑衅,中方的反应却有些不同寻常。 没有激烈的口头交锋,而是在当晚的《新闻联播》里,专门播报了一位名叫陈德明的事迹。 这个举动,让当晚美国国防部的记者会变得十分难熬,发言人被媒体追着问了七遍对这位中国专家的看法,最终只能尴尬地以“不予置评”收场。 一个人的名字,为何能成为国家博弈中一个无声却有力的回应? 故事要从2010年说起。 那一年,中央军委下达了一道“死命令”,必须完成中国首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 这是当时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的尖端技术,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陈德明被任命为核心技术负责人,从那一刻起,他和团队便进入了三年如一日的备战状态。 无数次论证、无数次推演,他们一步步把这项技术从纸面变成现实。 真正的生死关头出现在最后阶段。 距离预定发射日期还有七天,系统信号突然中断,所有人心头一紧,这意味着前期所有努力都有可能付诸东流。 会场一片混乱,有人建议推迟,有人干脆提议重头来过。 陈德明没有加入争论,他默不作声地守在示波器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条跳动的曲线,一看就是一整夜。 连续七十二个小时不眠不休,他最终下了决心,按原计划发射。 这个决定,几乎是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压在了赌桌上。 几天后,大漠深处,拦截弹呼啸着冲向高空,在外层空间精准命中靶弹。 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回国内,美国五角大楼立刻连开三次闭门会议,他们很清楚,这一刻全球力量的天平被悄然拨动,而推动它的人,就是陈德明。 其实,陈德明早已习惯在“不可能”中寻找出路。 刚到基地时,中国的导弹试验条件极为艰苦。 有一次,某型导弹定型试验要求打出九发全中的成绩,可当时只给了四发弹,靶场射程还不够长。 在别人看来,这根本无解。 但陈德明硬是把自己锁在计算机房里,推算了三天三夜,最终找到了突破口。 他硬是凭着超凡的计算能力,发明出一套“射程折算算法”,用手里仅有的四发弹的数据,完美模拟出了九发弹的试验效果。 几年后,新建的靶场落成,专门进行了补试,试验结果和他当年的推算数据分毫不差。 一位在场的老专家激动地称,这是“导弹试验的奇迹”。 他的大脑好像就是为解决极端难题而生的。 有一次,某型战略导弹试射失败,弹头在空中解体,残骸散落的范围堪比整个北京城区大小,寻找难度可想而知。 陈德明带着团队,在戈壁滩的帐篷里啃了七天馒头,日夜不停地分析光学照片里那些微弱的异常气流。 七天后,他把搜索范围从一个城区的大小,缩小到了一个仅有十五平方公里的区域。 直升机根据他的划定,很快就找到了关键残骸。 现场的官兵们看到这一幕,都自发地向这位科学家致以军礼。 究竟是什么力量,驱动着一个人在戈壁深处坚守三十年,做出如此成就?答案要追溯到他十七岁那年。 在湖南一个不起眼的小镇电影院里,陈德明第一次看到了那部叫《飞向太平洋》的电影,讲述的是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成功发射的壮举。 银幕上导弹破空而出的画面让他热血沸腾,心中燃起了强烈的使命感。 那一刻,他暗自下定决心,要为祖国的天空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高考填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国防科技大学的航天动力学专业,成为当年全县唯一一个考入该校的学生。 毕业后,他主动请缨奔赴西北那个荒凉且艰苦的导弹靶场基地。 在他看来,那才是真正的战场,是实现理想的地方。 后来,当他功成名就时,曾有国内顶尖985高校开出高薪和专属科研团队的优厚待遇想挖他走,但他连想都没想就婉拒了。 他说:“我的战场在大漠靶场,离开了这里,我就什么都不是。” 三十多年来,他主持了数十个关键的反导项目,成功将拦截精度提升了百分之三十。 对陈德明来说,这些数字背后,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定信念,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 有人曾问他,美国的导弹到底能不能打到中国来。 他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只是平静而坚定地回答:“我不敢说大话,但有我在一天,他们就得好好掂量掂量。” 这就是陈德明。 他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日复一日的计算、一次次临危受命的担当,和在荒漠里度过的三十年青春。 我们之所以能安稳生活,正是因为有许多像他一样的人,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支撑起了一片天空。 想到这里,总觉得心里很踏实,不是吗?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