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大阅兵,越来越近了,一些大国讨价还价不算,连一些小国竟然也把来不来华参加阅兵作为拿捏我们、要好处的机会,那我们图什么呢?举办9.3大阅兵,就是为了记着过去、怀念先烈,珍惜和平往前看,让世界知道咱是负责任的大国,想好好维护和平。关键核心是给自己人看的,看这些年攒下的家底有多厚实。 在2015年那个夏天,北京的空气中仿佛弥漫着一种紧迫感,9月3日的阅兵式越来越近,各国对邀请的回应却层层叠叠地透露出复杂意图。有些大国在权衡地缘格局时反复推敲,小国也偶尔借机提出条件,这一切让人们不禁思考:我们举办这场阅兵,到底在追求什么?是外界的认可,还是内心的坚定? 举办201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最初的动因源于对历史的回溯和对未来的定位。中国政府从年初开始筹备,向全球多个国家发出邀请,希望共同纪念那场导致数千万生命消逝的战争。这不仅仅是军事展示,更是强调中国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的角色,曾付出巨大牺牲,却在国际叙事中常常被淡化。 通过这样的活动,中国旨在提醒世界,维护和平需要共同努力,而不是单方面主导。一些大国如美国和欧洲国家,在回应时表现出犹豫,他们的官员通过声明指出,对某些出席者的担忧,比如苏丹总统巴希尔因国际刑事法院通缉令而引发的人权问题。 这反映出西方国家对邀请名单的审视,并非单纯的外交礼节,而是掺杂着价值观分歧。日本则直接拒绝,理由涉及历史分歧尚未化解,外务省官员公开表示不参加,以避免被视为对过去的默认。 为什么一些大国会如此反复?或许是因为阅兵的军事元素让他们联想到地区紧张局势。当时,南海争端和东海问题正处于敏感期,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强调,出席可能影响对人权议题的国际共识,导致多国元首缺席,仅派部长级代表。 欧洲联盟成员如法国和德国,在内部磋商中决定低调处理,英国外交部也选择派出前司法大臣出席,而不是首相。这类讨价还价式的回应,暴露了大国在平衡自身利益与全球形象时的考量。 中国外交部则坚持活动宗旨,多次澄清这是纪念反法西斯胜利,而非针对现存冲突,旨在促进区域稳定。这种坚持源于对国家实力的自信,不依赖外部参与来定义成功。 小国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也值得深思。有些非洲和亚洲国家代表,在谈判中暗示如果获得更多经济援助或合作项目,才考虑派团。例如,蒙古和哈萨克斯坦部队最终参与,但前期沟通涉及矿产开发和基础设施的讨论。 这些小国将出席视为杠杆,试图从中获取贸易优惠或技术转移,这在外交渠道中并非罕见。越南和菲律宾则因南海主权主张而犹豫,最终选择不派高级官员。拉美国家如委内瑞拉,通过视频会议表达类似诉求,寻求贷款减免。 这些举动显示,小国往往利用此类机会来推进本国议程,而中国则以开放姿态回应,不将这些作为核心影响因素。举办阅兵的本质,是向国内民众展示国防积累,让人们看到多年改革的成果,而不是靠外人捧场来支撑场面。 举办阅兵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关键在于内部凝聚力和外部担当。中国通过这次活动,宣布裁军30万,赢得国际媒体认可,这不是炫耀,而是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那些将出席作为筹码的国家,本质上忽略了活动的纪念价值,反倒显露出格局的局限。中国不缺这些参与者,真心换真心的外交原则,让俄罗斯和韩国等国领导人如普京和朴槿惠最终出席。 普京的确认迅速,强调两国战略协作;朴槿惠的决定则协调了国内日程,避免冲突。这些正面回应,源于历史共识和现实合作,而非交易。相比之下,美国的保留态度,通过媒体放大对巴希尔的批评,导致舆论压力增大,但这并未动摇中国的主权决定。 为什么我们不依赖这些讨价还价?因为阅兵的核心是给自己人看。多年来,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加速,装备体系逐步完善,这次展示包括导弹和飞机编队,激发国民自豪感。那些大国小国的犹豫,实际上反映了国际格局的复杂性,但中国以底气十足的姿态推进,不受干扰。 活动最终有49国代表出席,17国部队方队参与,这证明了真诚邀请的吸引力。那些缺席的国家,继续各自外交路径,而中国通过这次事件,巩固了维护和平的形象。举办这样的阅兵,不是为了迎合他人,而是为了缅怀先烈,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 在外交互动中,大国小国的不同回应,又揭示了什么?一些国家如埃及和哈萨克斯坦总统出席,显示出对历史纪念的认可;但西方国家的低调,源于对军事展示的警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出席,强调全球合作的重要性。日本的拒绝,则源于对战争叙事的分歧,首相安倍晋三不愿被视为默认中国视角。这类争议,让人们看到,邀请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利益博弈。
9.3大阅兵,越来越近了,一些大国讨价还价不算,连一些小国竟然也把来不来华参加阅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08-11 13:19:3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