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紧张,中日紧张,中英紧张,中加紧张,中印紧张,中韩紧张,中欧紧张……怎么感觉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08-11 12:29:54

中美紧张,中日紧张,中英紧张,中加紧张,中印紧张,中韩紧张,中欧紧张……怎么感觉每天都在过得很紧张?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这点心思没啥好说的。再看看一直顶着压力的俄罗斯,就算跟全世界都闹别扭,还不是照样把日子过下去了。   这种紧张感并非空穴来风。   美国商务部今年以来已经第五次更新对华技术出口限制清单,把半导体制造设备、人工智能芯片等200多项产品纳入管控。   理由还是老一套的“国家安全”,但明眼人都清楚,这是想卡住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脖子。   华为最新款手机刚突破5G芯片技术,美国就立刻施压荷兰ASML公司,要求停止向中国出口任何可用于生产先进芯片的设备。   与此同时,日本在东海的动作也没停。除了去年“凉月”号擅闯领海被驱逐,今年年初日本防卫省还宣布在琉球群岛新增两个导弹基地,声称“应对中国海军活动”。   这些基地距离台湾岛仅数百公里,针对性不言而喻。中国外交部随即回应:“任何在亚太地区搞军事扩张的行为,都只会加剧地区紧张。”   中印边境的摩擦也时有反复。虽然去年双方完成了第19轮军长级会谈,同意保持边境和平,但印度陆军今年还是向中印边境增派了一个机械化旅,配备俄制T-90坦克和国产“阿卡什”防空导弹。   更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还联合美国在靠近西藏的地区举行“准备战争”联合军演,演习科目明确包含“高原山地作战”。中国西部战区随即在藏南地区展开实弹射击训练,用行动表明立场。   欧洲那边的态度也越来越微妙。欧盟委员会今年通过的《芯片法案》,明里暗里限制中国企业参与欧洲芯片产业链。   德国大众集团甚至暂停了与中国宁德时代在德国的电池工厂合作,理由是“担心技术泄露”。   这种做法连德国国内企业都看不下去,西门子CEO公开批评:“人为割裂产业链只会让所有人付出代价。”   反观俄罗斯,这几年日子确实不好过。俄乌冲突打了两年多,西方对俄制裁清单已经列到了第11轮,从能源、金融到日常消费品几乎无所不包。   但俄罗斯硬是扛了下来。俄罗斯总统普京今年年初宣布,将能源出口重心转向亚洲,对中国的石油出口量同比增长40%,天然气管道“西伯利亚力量2号”也在加速建设。   靠着能源和粮食出口,俄罗斯今年第一季度GDP居然实现了1.5%的增长,远超西方预期。   俄罗斯的底气还来自自主产业的发力。西方车企撤离后,俄罗斯本土车企“拉达”迅速填补市场空白,今年推出的新款电动SUV销量同比增长200%。虽然技术上还赶不上欧美车型,但至少保证了产业链不中断。这种“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的思路,值得琢磨。   中国其实也在走类似的路。面对美国的芯片制裁,中芯国际今年宣布14纳米芯片量产良率达到95%,足以满足大部分工业和消费电子需求。   新能源领域更是突飞猛进,比亚迪今年上半年全球销量突破120万辆,超过特斯拉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车企。这些自主创新的成果,正是应对外部压力的底气。   当然,中国从不主动挑事。面对各种摩擦,中国始终保持对话意愿。中美今年已经举行了三次高层经贸会谈,讨论取消不合理关税;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也在重启,三方同意先从农产品和轻工业品互免关税做起。   那些总想着遏制中国的国家,其实也在给自己找不痛快。美国对华为的制裁,反而让中国在半导体自主领域加速突破。欧洲的产业链限制,让中国新能源车企在全球市场份额越来越高。   这种“越压越强”的韧性,或许是他们没料到的。   俄罗斯的经历已经证明,靠外部施压打不垮一个有自主发展能力的国家。   中国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有14亿人的大市场,更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这些紧张关系或许还会持续,但只要稳住自己的节奏,把发展的主动权握在手里,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毕竟,历史早就证明,任何试图围堵中国的努力,最终只会被中国的发展所超越。

0 阅读:0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