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看来,最不能接受俄罗斯大溃败的是美国而不是中国,如果俄罗斯倒下了,美国将失去整个欧洲。 在全球大国博弈的棋盘上,最高明的棋手并非只想着如何将死对手,而是懂得如何利用一个看似危险的棋子来控制整个棋局。 百年来美国似乎深谙此道,将俄罗斯这只“北极熊”牢牢地系在欧洲的门前,它时而锁紧链条,时而稍稍放松,以此来确保欧洲盟友们始终紧密地团结在自己周围。 然而当棋手自以为是的布局被意想不到的变数打乱,当被用作恐吓工具的棋子开始展现出失控的迹象时,这场精心策划的游戏又将走向何方。 这套被玩了近百年的“养熊吓欧”剧本,其核心逻辑简单而有效:一个不能太强、又不能太弱的俄罗斯,正是美国维系其在欧洲领导地位的最佳工具。 回溯到苏联轰然倒塌的时刻,美国并没有选择乘胜追击、彻底肢解对手,反而默许俄罗斯继承了庞大的核武库与联合国安理会的关键席位。 这并非仁慈而是一种深远的算计,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欧洲大陆始终能感受到来自东方的寒意,让“北极熊还在”的阴影长久笼罩,从而心甘情愿地躲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伞之下。 这种恐惧的直接结果,便是如今北约高达1.3万亿美元的军费开支,几乎每一分钱的背后,都印着俄罗斯威胁的影子。 通过这根恐惧的缰绳,美国不仅压制了法德等国组建独立“欧洲军”的念头,也间接遏制了欧元对美元地位发起的潜在挑战。 当然这场由恐惧驱动的战略大戏,不仅关乎地缘政治的控制,更是一门利润惊人的生意,每当俄乌前线的炮声响起,华尔街的交易大厅里便是一片欢腾。 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的股价飙升了87%,雷神公司的订单更是翻了两倍,美国的军工厂们几乎赚得盆满钵满,比军火商更精明的,是那些能源巨头。 他们一边在公开场合义正言辞地呼吁制裁俄罗斯,一边却在私底下悄悄做起了倒买倒卖的生意,将俄罗斯的原油转手高价卖给能源紧缺的欧洲盟友。 短短两年时间里,这些巨头轻松赚取了上千亿美元的巨额差价。对于这些利益集团而言,一个持续制造麻烦但又不至于彻底崩溃的俄罗斯,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饭碗。 然而棋盘上的风险正在失控,当利益的狂欢掩盖了潜在的灾难,霸权的基石也开始出现动摇,美国最大的噩梦,或许并非一场与俄罗斯的直接战争而是俄罗斯内部失控所带来的混乱。 试想一下那6000枚核弹头如果因为国家崩溃而散落四方,哪怕只有一小块铀235落入恐怖分子之手,其后果都将是纽约和伦敦无法承受的永久失眠。 从这个角度看,一个由普京强力管控的核武库,远比核材料在黑市上肆意流动的未知前景要安全得多,与此同时欧洲的自主意识正在被这场危机彻底唤醒。 欧盟早已不甘于长期被美国束缚,一直寻求着战略独立,一旦欧洲大陆抛开成见,与俄罗斯在能源等领域达成深度和解,其整合后的GDP体量将可能立刻超越美国。 到了那时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霸权地位,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崩盘危机,美国对欧洲的控制力也将随之烟消云散。 更让华盛顿始料未及的是,这个被当作“恶邻居”的俄罗斯,无意中却为另一股力量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一旦俄罗斯因被过度削弱而出现战略真空,广袤的中亚油田和潜力巨大的北极航道,将立刻成为各方争抢的“无主肥肉”。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地缘便利,中欧班列的货运量甚至可能因此翻倍。民心的向背变化更为直观,如今已有高达43%的欧洲民众将中国视为“必要的合作伙伴”,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他们对美国的信任度。 美国本想通过极限施压孤立俄罗斯,结果却反将其推向了中国的怀抱,促成了中俄贸易额飙升至2400亿美元的紧密关系。 可以说,美国正陷入一场自己亲手挖掘的战略陷阱,它一方面通过军援乌克兰试图拖垮俄罗斯,却在客观上消耗了欧洲的经济元气,加剧了北约内部因战略分歧而产生的裂痕,使其日渐分裂成一盘散沙。 这套“养寇自重”的百年老把戏,在今天这个多极化的世界里,似乎正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着美国最后的霸权老本。 当旧的游戏规则不再适用,当精心培养的“对手”成了他人崛起的垫脚石,这场由美国主导的百年大戏,是否正迎来它非自愿的落幕时刻。
美国对俄罗斯发出了严厉的警告!俄罗斯新闻社8月10日报道称,美国驻北约大使惠
【20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