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央视主持人李瑞英在新闻联播开播前十五分钟,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传来“

春日筆記 2025-08-11 11:19:15

1998年,央视主持人李瑞英在新闻联播开播前十五分钟,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传来“瑞英,儿子跳楼了”。尽管泪水涌上眼眶,李瑞英强忍悲痛,命令自己坚持录制完节目。   央视演播室的时钟指向晚间六点四十五分,空调轻微的嗡鸣声中,李瑞英正在最后一次翻阅新闻稿,她习惯性地调整坐姿,目光扫过稿纸上每一个字词,确保在即将到来的直播中不会出现任何纰漏,距离《新闻联播》开播还有十五分钟,演播室里弥漫着一种熟悉的紧张感。   手机的震动声打破了这份宁静,李瑞英看了一眼屏幕,是家里的号码,在这个关键时刻收到家中来电,她的心猛地一沉,作为央视主持人,家人都知道在播出前的这段时间绝不能打扰她,除非发生了特别紧急的事情。   电话那端传来的消息如同一记重锤,将她的思绪瞬间击碎,儿子从楼上摔下来了,情况危急,这几个字在她脑海中不断回响,让她的手不自觉地颤抖起来,母亲的本能在体内翻涌,她甚至能感受到血液在血管中奔流的声音。   她的目光落在了演播室正中央的红色灯光上,作为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她深知这个岗位的分量,每天数亿观众会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着这个国家最重要的新闻节目,她的职责不仅仅关乎一个节目,更承载着一种使命。   在那短暂的几秒钟里,李瑞英的内心掀起惊涛骇浪,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却被她倔强地压了回去,她用最快的速度安排好必要的医疗救助,然后将手机调至静音,这个决定让她心如刀绞,但理性告诉她,这是此刻唯一正确的选择。   接下来的三十分钟,成了李瑞英职业生涯中最漫长的时光,她的声音依然沉稳有力,语气依然亲切自然,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但只有她知道,每一次念出新闻稿的字句,都像是在跟时间赛跑,她的心思不断地飘向医院,想象着儿子的状况,却又不得不强迫自己专注于眼前的工作。   演播室的灯光明亮如常,摄像机一丝不苟地对准她的面庞,收音设备精确地捕捉着她的每一个音节,这些熟悉的专业设备仿佛成了她此刻最可靠的依托,帮助她维持着表面的平静,化妆师在一旁屏息凝神,灯光师专注地调整着光线,他们或许已经察觉到了什么,却都选择用沉默给予支持。   镜头前的李瑞英保持着一贯的专业水准,没有一丝破绽,她知道,这份坚持不仅是对职业的尊重,更是对千万观众的负责,每一条新闻都被她准确无误地播报出来,声调抑扬顿挫,节奏把握精准。   当最后一条新闻播完,演播室的红灯熄灭的那一刻,李瑞英几乎是从座位上弹起,她甚至来不及卸妆,抓起包就往外跑,高跟鞋在走廊里发出急促的声响,回荡在已经安静下来的电视台大楼里。   夜幕下的北京街头,车流依然熙攘,坐在出租车后座的李瑞英,终于让自己的情绪有了宣泄的机会,泪水无声地流下,模糊了她精心描画的妆容,她的手紧握成拳,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却感觉不到疼痛,此刻的她,只是一个担心孩子的母亲。   当她终于赶到医院,看到儿子安然无恙时,悬着的心才真正放了下来,所幸摔伤并无大碍,只是一些皮外伤,这个结果让她既庆幸又自责,庆幸孩子平安,自责没能第一时间陪在身边。   深夜,当医院的喧嚣渐渐平息,李瑞英站在病房窗前,望着城市的灯火,这一天的经历,让她对职业责任和母亲天职有了更深的思考,她明白,自己选择的不是工作重于家庭,而是在特定时刻履行应尽的职责,这种选择的背后,是对职业精神的坚守,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这十五分钟的抉择,成为了李瑞英人生中最深刻的记忆之一,它让她明白,生活中并非所有选择都有完美答案,但只要问心无愧,就永远不会后悔,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作为一位母亲,她用无声的坚持展现了另一种母爱。   信息来源:ZAKER新闻

0 阅读:93
春日筆記

春日筆記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