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美军俘虏了一个17岁的志愿军战士,美军用电话线把他捆住,连夜拉去领赏

小博大史 2025-08-11 09:34:00

1951年,美军俘虏了一个17岁的志愿军战士,美军用电话线把他捆住,连夜拉去领赏,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小战士,把他们耍的团团转!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时,志愿军部队面临严峻考验。1951年5月,志愿军第15军第44师第130团接到命令,需要深入敌后突袭大水洞地区。

这个地点位于朝鲜中部山区,是美军补给线上的要冲,美军第2师第38团驻守其中。该团装备精良,阵地包括地雷区和地下碉堡系统,曾在二战中参与过重大战役。

第130团第2连作为突击力量,负责穿插攻击敌密集区。这个连队源于抗日时期游击队,战士们多有实战经验,但武器以步枪和手榴弹为主,缺乏重型支援和防护装备。

常同茂生于1934年,当时17岁,在第2连担任通讯员,负责传递指令。他于1948年参军,已适应战场环境。战斗打响前,第2连在夜间推进,与敌方遭遇,指挥员牺牲,部队陷入被动。

常同茂在传递命令时被敌小队俘获,两名美军士兵用电话线捆绑他的双手,计划押送至指挥所领取赏金。途中,常同茂挣脱束缚,使用手榴弹击毙押送士兵,捡起武器返回战场。这次逃脱成为他后续行动的起点。他发现战友伤亡严重,敌火力封锁退路,便开始营救伤员。

第一次行动中,他背起一名重伤员,拖拽另一人,利用地形掩护撤离。途中遇敌巡逻队逼近,他隐藏伤员,自己暴露位置,引诱两队敌兵互射,趁乱脱险。

此后,他五次潜入敌区,救出20多名伤员,每次行动均炸毁敌碉堡。黎明前,他进入一处半地下建筑,认出为敌营级指挥所,投掷手榴弹摧毁内部设备和通讯系统。沿途,他继续炸毁四个碉堡,瘫痪敌防御。返回途中,遇战友被敌小队围困,他投弹击毙部分敌兵,用缴获武器逼降剩余,包括一名军官,最终押7名俘虏回连队。

战斗结束后,他的战绩包括歼敌30余人,摧毁5个碉堡和1个指挥所,救出30多名伤员,俘获7名敌军。这场战斗属于志愿军整体战略的一部分,旨在切断敌补给,配合其他部队作战。大水洞一役后,志愿军占领该战略要点,敌防线崩溃。

常同茂的行动并非单纯蛮力,而是结合通讯员专业知识,针对敌指挥系统进行精准打击。这种战术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成果,后来纳入军事教材。作为特等功臣,他于1952年赴平壤接受朝鲜奖章,事迹记入军史。第2连在抗美援朝中屡立集体功,培养多名功臣。

常同茂的经历反映出志愿军战士的机智与勇敢,在装备劣势下,通过灵活战术扭转局面。美军第38团虽有先进武器,但面对志愿军穿插战术,阵地屡遭破坏,补给中断,导致战斗失利。这段历史强调,战争胜负不止于火力,还在于策略与决心。

志愿军在第五次战役中付出巨大代价,但也积累经验,为后续作战奠基。常同茂的事迹并非孤例,连队其他战士同样浴血奋战,共同改变战局。他的年龄曾有争议,一些资料称15岁,但官方记录确认17岁。

参军后,他从普通战士成长为通讯员,战场上屡次完成任务。逃脱俘虏后,他的行动直接影响了局部战场,救出伤员维持了连队战斗力,摧毁指挥所导致敌混乱。俘获敌兵提供情报价值,进一步支援志愿军行动。

抗美援朝战争中,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与集体努力相结合,推动了整体胜利。美军在该战役中伤亡惨重,阵地丢失,暴露了防御漏洞。志愿军虽武器简陋,但通过夜间穿插和近战,屡次打破敌阵。常同茂的战术值得分析,他不是盲目进攻,而是识别弱点,逐一破坏。这种点穴式打击,成为后世军事研究的经典。

1952年奖章授予,标志着他贡献得到认可。军史记载中,他的战绩详细列出,包括具体数字和行动细节。第2连的传统源于抗日,战士们继承了游击战经验,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作用。整个战役背景是志愿军连续作战,双方胶着,美军依赖空中和炮火优势,但志愿军以机动性对抗。常同茂的出生地河南巩县,当地民众以他为荣。

他的参军动机源于保家卫国,体现了时代青年投身革命的潮流。战场上,他利用手榴弹和缴获武器,多次转败为胜。救伤员过程虽艰辛,但直接减少了连队损失。炸毁碉堡后,敌火力点瓦解,志愿军推进顺利。俘虏敌军官,提供敌情,进一步助战。战后统计,他的行动贡献了局部胜利,推动志愿军战略目标实现。朝鲜奖章是国际认可,体现了中朝友谊。

0 阅读:49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