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国民党女特务王化琴,被解放军战士押往刑场,就在行刑队准备拉响枪栓时,一个男人大喊:“枪下留人,华东军区急电!”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初秋,成都郊外的一处刑场,晨雾还未散尽,土地被脚步踩得松软,人群围拢着,一名身穿蓝布衫的女子被押解上前,她神情平静,脚步却有些虚浮,士兵们将她带到行刑线前,枪口已然抬起,空气像是凝固了一样,就在这时,一匹马疾驰而来,蹄声打破了寂静,一名中年男子跳下马,手里紧握一封盖有公章的信。 那一刻,围观者没想到,眼前这名即将伏法的“特务”,竟然牵动了省级领导的魂牵梦绕,更没人知道,眼前这个女人,曾在十年前的一场雨夜中,将一份情报藏在鞋底,从军统的封锁线中穿行而过。 这名女子叫王化琴,出身于四川广元的一个家庭,她年幼时聪明伶俐,读书极快,后来被父亲送往大城市求学,她曾在上海、重庆、南充等地上学,念过大学,也在外国教会办的学校学过多种语言,随着战火蔓延,她被卷入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她拥有语言和分析能力,很快就被军统相中,从事密码分析和电报检查的工作。 战争年代,局势复杂,立场变幻,王化琴在军统的岗位上度过了不少时间,她从不多言,干活利索,不轻易表露情绪,她的上级对她评价颇高,说她是“难得的冷静人”,然而,就在别人以为她将成为一颗严密机器上的螺丝时,她却悄悄做了另一件事。 那是1949年,重庆的局势已经极为紧张,许多共产党地下党员正计划撤离,但军统的封锁使得他们难以出城,王化琴在一次翻阅电报时,得知有三人即将遭到逮捕,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是将那份密电码缝进自己的鞋底,趁着夜色走进了军统的检查哨,她一路心惊胆战,几次差点被拦下,最终还是将情报送达,使得那三人得以脱险。 这份举动并未改变她的命运,1950年她被捕,罪名是参与反动组织,卷宗中写明了她的军统身份,以及她曾参与的审查工作,但对她暗中传递情报的事,只字未提,她自己也不肯承认,说自己只是在执行命令,从未主动为谁做过事,办案人员多次提审,她始终不改口,有人怀疑她是在掩饰,有人觉得她是怕说了也无用。 直到省副领导在审查死刑名单时,发现了她的卷宗,才让事情出现转机,有一张不显眼的纸条,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西南军区转来的一份供词,上面提到王化琴曾在重庆解放前夕传递过一份情报,这份供词出自一名军统副站长,他被俘后交代,自己曾亲眼看到王化琴穿着蓝布衣、脚底藏着密电,从朝天门混过封锁线,回来后还被站长责打了好几鞭子。 这封供词并不被所有人重视,因为王化琴本人拒不认账,地方公安也未能查出她有明确立功记录,但副省长却没有放过这条线,他找来了那名副站长,重新询问细节,结果得到了同样的描述,蓝布衫、鞋底、封锁线,每一处都吻合得惊人,而且对方还提到,王化琴当时说过一句话,说她不能眼看着共产党的人也像她父母一样死在乱世中。 副省长开始觉得这个案子有问题,他一边让人去王化琴的家乡打听情况,一边亲自向西南军政委员会打报告,请求暂停执行,家乡的回信很快传来:她的父母在四十年代因地主逼债而死,她出门是为谋生,也曾偷偷给村里送过粮食。 但当时批捕严格,死刑令下得极快,副省长得知执行时间后,连夜从成都出发,赶往刑场,他骑了两匹马,换了三次交通工具,到的时候,枪口已经对准了王化琴。 刑场上那一声“等等”,救下了她的命,她被带回看守所,整个人瘫坐在地,墙角的裂缝让她想起了那个雨夜,那双缝着密电的鞋子,还有她在检查哨前的心跳。 之后的一个月里,专案组对她的案子重新调查,那三名地下党员中的一位还在世,他提供了王化琴当年递交情报时用的蓝布帕子,证据逐渐齐全,结合她在军统无直接杀人行为,以及主动提供多个情报线索,法院决定改判为有期徒刑。 服刑期间,她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交代了她所知道的军统潜伏点和联络方式,帮助破获了多个旧军统系统的窝点,她不再沉默,也不再逃避过往,她说她愿意把知道的都讲出来,不为减刑,只为让事情有个交代。 刑满释放后,她回到了家乡,在一所村小教书,她不愿再提往事,只是专心教孩子识字,她把每个月的工资攒下来,买书、买纸、买墨水,还用积蓄在镇上建了一个图书室,那地方不大,书也不多,却是许多孩子第一次接触文字的地方。 1980年代初,国家开始复查历史冤案,她的案卷被重新翻出,复查人员确认她在战争年代有明确的立功表现,且其供述与多方证据一致,最终为她平反,撤销原判,恢复名誉。 信息来源:新华社《红色记忆:四川隐蔽战线人物录》
1951年国民党女特务王化琴,被解放军战士押往刑场,就在行刑队准备拉响枪栓时,一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0 22:17: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