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杜聿明率领10万精锐部队,浩浩荡荡杀向东北重镇四平,没想到敌人紧追不舍,根本不怕我军设伏,林彪判断一定是泄密了,一查果然是。 1946年春天的东北战场,一场决定国共两党命运的大战在四平打响。林彪万万没想到,自己的作战科长王继芳居然主动投敌,并给中共部队的后续作战行动带来很大困难。这个深受信任的27岁年轻军官,竟成了解放战争时期最大的叛徒之一。 说起1946年的四平战役,那真是东北解放战争中最惨烈的一战。从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国共双方在这座当时总人口只有10万人的城市先后投入兵力40余万,对这一军事重镇展开反复争夺。杜聿明带着新一军、新六军等美械装备的精锐部队,气势汹汹地向四平杀来,而林彪则调集了近8万人在四平摆开了架势。 四平这地方确实重要,处在中长、四洮、四梅三条铁路的交叉点上,是通向东西南北满的咽喉要地。谁控制了四平,谁就掌握了东北的主动权。所以双方都憋着一股劲,准备在这里决一死战。 王继芳这个人,四川巴中人,中学毕业后,在汉中经商失败,投入延安。抗大毕业后,至一二九师,先后任参谋。来到东北后,林彪对这个能力出众的年轻人格外器重,让他担任作战科科长。王继芳虽然职位并不高,却能够参与四野的军事决策,所以我军的作战计划他全都知道。 战斗从4月18日打响,国民党军队的攻势那叫一个猛烈。炮弹如冰雹一样落在民主联军的阵地上,平均每分钟30多发。双方在四平激战了一个多月,东北民主联军伤亡惨重,5月17日,见势不妙的林彪向中央发电要求全线撤退。5月18日入夜,林彪命令各部队当晚24时前撤出四平。 撤退本来进行得挺顺利的,次日早晨冲进四平街的新一军居然一个俘虏也没有抓到。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按理说,国民党军队向来小心谨慎,特别是面对我军撤退时,生怕中了埋伏。可这回杜聿明的部队却像疯了一样,紧追不舍,根本不怕我军设伏。 5月18日夜,'东总'前指从梨树撤退前,发现王继芳不见了。大家也没当回事儿,以为他干什么去了。两天后,林彪觉出不大对劲儿了:这敌人怎么就跟着屁股追,而且这么大胆、放肆呢?林彪作为久经沙场的名将,这种异常情况立马引起了他的警觉。伏击战可是我军的拿手好戏,杜聿明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他敢这么追击,肯定是有什么依仗。 经过调查,真相大白了。一查才知,这位深得林彪信任的作战科长叛逃了。这个王继芳不仅投靠了国民党阵营,并且还把我东北民主联军所有战略布置全部交给了敌方。 王继芳叛逃的原因说起来也挺复杂。在张正隆的书中,王继芳叛变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与驻地地主家女儿的爱情,这一点甚至成为了此后”王继芳叛逃故事”中的一个重要”卖点”。但根据他自己的供述,王继芳所供述的”投诚原因”主要还是觉得国民党中央政府”有国际地位,比较有力量”。说白了,就是看我军连战连败,觉得前途堪忧,想给自己找条后路。 王继芳的叛变给我军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王继芳叛变后,这些他所知道的作战计划全部作废,东北民主联军径直弃长春北撤。这样匆忙的改变指示,再加上林彪下令改了电报密码,的确造成了不小的混乱。王继芳叛变后,“带走了我军撤退的命令。敌人不仅知道了我军的行动部署,还了解到了各部队的兵力和主官的姓名。因此,倚仗精良的美械装备,放肆地进行追击。几个人坐上一辆吉普车,带上一门炮就可以在公路上向我后撤部队炮击”。 杜聿明对这个叛徒那叫一个重视,王继芳很快就当上了杜聿明司令部里的”少将参议”,相当于连升了两级。甚至连王继芳和那个三青团女区队长的婚礼,杜聿明都亲自参加了。可是好景不长,王继芳后来被推荐给了毛人凤,成为国民党保密局的一员。其利用价值被榨干后,很快在国民党阵营内被弃之如敝履了。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王继芳却被留在了大陆。1949年,王继芳改名换姓逃回老家重庆,混入重庆市公安局工作,但很快被识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重庆,很快有人将他认了出来,随即,二野派人将王继芳抓了起来,并向在武汉的林彪通电了此事。 经公审后枪毙了。历史再一次证明,建国初的反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王继芳这个人,从一个满怀理想的青年,到深受信任的作战科长,再到可耻的叛徒,他的人生轨迹为后人敲响了警钟。背叛信仰的人,注定没有好下场。 战争年代最怕的不是敌人的枪炮,而是内部的叛徒。这个案例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你们觉得在和平年代,我们该如何防范这样的内鬼?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1946年,杜聿明率领10万精锐部队,浩浩荡荡杀向东北重镇四平,没想到敌人紧追不
熹然说历史
2025-08-10 20:16:19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