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周总理在尼泊尔因珠峰的归属问题,哑口无言,后来,中国为此组队214人登顶珠峰,有三人穿越了“生命禁区”,为祖国争夺到主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0年春天,一场看似普通的外交访问,却在喜马拉雅山脚下掀起了波澜,那年,中国总理周恩来抵达加德满都,与尼泊尔政府展开边界谈判,会场里气氛紧绷,一座山成了焦点——珠穆朗玛峰,这座地球最高点,横跨中尼,两国都说有理,但到底谁说了算? 其实,关于这座高峰的归属,中国古代早有记载,从元朝、清朝的文献到康熙年间绘制的地图,都将它纳入中国边疆的地理体系,但毕竟时代变了,进入现代,边界划分得讲证据,早在1951年,中尼曾签署过协议,北坡归中国,南坡归尼泊尔,算是暂时平衡,不过没过多久,尼方开始提出新的诉求,他们想要整座山的主权。 这份突如其来的要求,在当时并非空穴来风,冷战正酣,国际局势变幻莫测,尼泊尔新上任的民选首相,一心想在国际舞台上提升国家地位,而珠峰,恰好成了他手里的筹码,面对突变的谈判局势,中国需要一个更有说服力的回应,外交辞令已到尽头,接下来的问题,必须靠行动来解答。 于是,一项非比寻常的任务被迅速启动:组织登山队,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这不仅是一次高风险的探险,更是一场捍卫主权的战斗,那时,中国刚经历困难时期,百废待兴,物资紧张,技术储备有限,但国家还是下定决心,调集各方力量支援登山行动。 登山队很快组建完毕,这支队伍总人数超过两百,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出头,他们中有专业运动员,也有地质、气象、后勤人员,甚至还有从铁路部队调来的爆破手,任务是处理冰崖上的险阻,装备也尽可能配齐,从国外采购了氧气瓶、登山靴等关键物资,尽管一瓶氧气的价格相当于普通工人几个月工资,但国家毫不含糊。 他们从西藏出发,一路向珠峰北坡挺进,北坡被称为“死亡路线”,并非夸张,这里气候极端,空气稀薄,冰雪覆盖的斜坡动辄超过六七十度,稍不留神就会滑入万丈深渊,登山队员穿着厚重装备,背着几十公斤的物资,在冰原上凿台阶、搭营地、架绳索,一步步向上推进。 随着海拔升高,挑战也愈加严峻,在接近七千米的地带,风雪突袭,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四十度,许多队员手脚冻伤,有人因伤退下,还有人永远留在了雪线下方,但队伍没有停下,他们知道,这次登顶不仅仅是为了体育荣誉,更是为了一个国家的尊严。 最让人揪心的是接下来的突击阶段,那时,登山窗口期所剩无几,天气预报显示五月下旬可能短暂转晴,指挥部下达最终命令:必须在这次机会中登顶成功。 于是,一支由核心队员组成的小组在高原上集结,他们带着最后的氧气和干粮,在8500米处建立了突击营地,此时,许多主力队员已经因高反和体力透支退出,留下的几人承担起最终冲顶的重任。 他们面对的最大障碍是海拔8600米处的“第二台阶”,这是一处垂直近30米的岩壁,光滑如镜,几乎没有着力点,登山界曾多次尝试从北坡攀登,但都折戟于此,几次尝试无果后,队员们决定采用特殊方式解决:靠人力搭建梯子,有人脱掉登山靴,光脚站在战友肩膀上,在严寒中用岩锥打孔、架设金属梯,这样的做法代价极高,不少人因此严重冻伤,甚至后来失去了脚趾。 终于,这一人梯之路被搭建完成,攀登继续推进,三名队员在夜色中摸索着向上,氧气几近耗尽,通讯设备也中断了,他们靠着信念和经验,在风雪中一步步接近顶峰。 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他们站到了世界最高点,在那里,他们插上了中国的五星红旗,留下了毛主席的像章,还采集了岩石和雪样,这一刻,不只是一次登顶,更是一次主权的宣示,那一面在寒风中猎猎作响的国旗,是对所有质疑最有力的回答。 这次成功登顶,成为中尼边界谈判的关键转折点,当中国代表团将登顶照片、岩石标本和地质报告带到谈判桌上,尼泊尔方面一时无言以对,1961年10月,两国正式签署边界条约,明确以山脊线为界,北坡归中国,南坡归尼泊尔,中国用行动赢得了北坡的主权,也赢得了国际尊重。 虽然这次登顶只由三人完成,但他们身后是两百多人的支持,是一个国家的集体意志,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冻伤留下终身残疾,有人失去了脚趾,有人患上慢性高原病,但没有人后悔,他们知道,自己参与的是一段写进历史的壮举。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百年回眸 | 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
1960年,周总理在尼泊尔因珠峰的归属问题,哑口无言,后来,中国为此组队214人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0 19:17: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