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尼泊尔想把珠峰全部划到尼泊尔名下,理由就是:你们中国人都没上去过,怎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10 19:17:28

1953年,尼泊尔想把珠峰全部划到尼泊尔名下,理由就是:你们中国人都没上去过,怎么能说是你们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3年,一支攀登队伍从珠穆朗玛峰南坡登上了世界之巅,其中一位叫丹增·诺尔盖的尼泊尔向导因为这次登顶被举国欢庆,几乎被当作民族英雄,而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开始出现一种声音:既然从尼泊尔这边上去的,那这座山是不是就该属于尼泊尔?一些地图出版商随之而动,把珠峰整个标进了尼方的边界,中国尽管有清朝时期的文献和地图作证,但在国际上并没有太多说服力,原因很简单——没有人从中国这边登上去过,谁也不愿听你光讲道理。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国家正面临内外挑战,边界问题只能暂时搁置,可这不代表中国愿意接受珠峰“单方面归属”的说法,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959年,本该与中国联合登山的苏联突然撤回承诺,原本说好要一起登顶,用以庆祝中国成立十周年,但因为政治局势变化,这场合作不了了之,这成为中国决心“单干”的导火索,没有别国支援,中国也要靠自己登上去。   于是,中国政府拨出70万美元的外汇,这在当时是非常紧张的资源,用于购买登山装备,这些装备从瑞士采购,包括专业的冰镐、氧气瓶、高山帐篷等,在国内,214人的登山队迅速组建起来,成员中有运动员、工人、气象技术人员、后勤保障单位等,平均年龄只有24岁,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却有一个共同目标——从北坡登上这座世界最高的山峰。   要想从中国这一侧登珠峰,难度远大于从南坡,北坡的坡度更陡,气候更加恶劣,氧气稀薄,地形险峻,为了保障登山计划的顺利进行,登山队在到达大本营前,先修了一条通往珠峰北侧的道路,绵延380公里,几个月才完成,与此同时,登山队在海拔6400米处建立了气象观测站,每天释放气球监测天气变化,这一切都只是为了等来合适的“登顶窗口”。   1960年春天,天气预报显示即将出现短暂的好天气,登山队抓住这个机会,开始向峰顶发起冲击,最初的进展并不顺利,队伍在一次强烈寒流中损失惨重,不得不暂时撤回,许多人被冻伤,有些队员因为体力透支或者失温症状,不得不退出登山行列,但这次失败并没有让队伍放弃,相反,他们更加坚定了信心,因为他们背负的已经不仅仅是登山的目标,更是国家的尊严。   第二次冲顶在5月中旬展开,这一次,队伍挑选出四名核心队员组成突击组,他们是王富洲、屈银华、刘连满和贡布,这几个人背景各异,有的来自高原,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有丰富经验,也有的体力出众,他们的任务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后的攀登,并把中国的标志带上珠峰之巅。   一路向上,困难接踵而至,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每走一步都仿佛要用尽全身力气,最难的一段被称为“第二台阶”,是一道高达四米多的垂直岩壁,没有任何辅助工具的情况下,要想翻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刘连满主动蹲下身子,让队友踩着他的肩膀往上爬,屈银华脱掉登山靴,直接踩在冰冷的岩石上,脚很快就冻伤了,他们用冰镐凿出支点,一点一点往上挪动,足足花了三个小时才通过这道难关。   通过第二台阶后,刘连满因为体力耗尽,再也走不动,他留下了自己的氧气瓶,让其余三人继续前进,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最终在5月25日凌晨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端,他们插下了五星红旗,留下了一只写有登顶记录的罐头盒,并把毛主席的像放置在峰顶的一块岩石上,那一刻,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征服了世界最高峰,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批从北坡成功登顶的人。   这次登顶的消息传回国内后,全国轰动,而国际社会起初并不全然相信,没有照片、没有实时影像,部分西方媒体对登顶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但中国方面随后提供了详细的登山路线、实地采集的岩石样本和完整的气象记录,这些证据最终让那些质疑者哑口无言。   更重要的是,这次登顶直接影响了中尼边界的谈判进程,尼泊尔原本在谈判桌上态度强硬,坚持珠峰完全属于自己,但中国成功登顶后,手中有了绝对的话语权,1961年,《中尼边界条约》正式签署,明确珠峰顶点为界,南坡归尼泊尔,北坡归中国,这一划分至今仍然有效。   珠峰的意义,从此不只是地理上的高点,更成为国家意志的象征,登山队员们所经历的极限考验和身体代价令人动容,屈银华因为冻伤失去了十根脚趾,王富洲下山时体重骤降近60斤,刘连满在山上等候多日,以为自己回不来了,还写下诀别信,但最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贡布则成为我国登山史上最重要的藏族人物之一,晚年致力于整理西藏登山档案。   信息来源:环球网---北凌绝顶——1960年中国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始末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