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关税大棒砸向印度时,新德里撕下“盟友面具”的速度比孟买暴雨还快。暂停进口俄罗斯石油的消息引爆国际能源市场,却意外撕开了印度外交的遮羞布——这个总标榜“战略自主”的国家,在利益面前连基本的脸面都顾不上了。 撕开道德外衣,暴露投机本性 印度暂停俄油采购的戏码堪称“精准卡点”:既规避了美国50%的叠加关税,又保留了私营企业继续进口的暗门。数据显示,印度国有炼油厂虽暂停现货采购,但信实工业等私营巨头仍通过长期合同维持俄油进口,占总量近六成。这种“表面切割、实际勾连”的操作,暴露了莫迪政府“既要吃俄油、又要赚美钱”的投机心态。 能源捆绑背后的产业链困局 印度对俄油的依赖远超表面数字。俄制原油因硫含量高、提炼成本低,已深度适配印度炼油体系。若强行切换中东原油,印度炼油厂需投入超200亿美元改造设备,这对经济增长放缓至5.2%的印度无异于雪上加霜。更讽刺的是,印度此前囤积的俄油库存,近期正以“第三方转售”名义悄悄流向欧洲,赚取差价的同时维持“政治正确”。 大国博弈中的“墙头草困境” 面对美国500%关税威胁,印度选择用稀土合作当盾牌。双方签署的稀土开采协议看似平等,实则暗藏玄机:印度690万吨稀土储量需依赖中国加工技术,而俄罗斯提供的碳纤维技术同样绕不开中国专利壁垒。这种“借鸡下蛋”的策略,暴露了印度在高端产业链的先天不足。更危险的是,美印军售谈判中,美方始终拒绝转让F-35核心代码,而俄罗斯承诺的苏-57技术转让至今未见下文。 战略自主的幻象与真相 印度自诩的“多边平衡术”,实则是大国博弈中的夹心饼干。当G7多国冻结俄罗斯3000亿美元资产时,印度却通过中印军长会谈、上合组织峰会等渠道,悄然修复与邻国关系。这种“走钢丝外交”的代价,是让印度在俄乌冲突中失去道德制高点,更让莫迪的“全球南方领袖”人设出现裂痕。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当美国关税大棒砸向印度时,新德里撕下“盟友面具”的速度比孟买暴雨还快。暂停进口俄
静默的守望
2025-08-10 12:07:59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