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解,为什么有人要那么大的宅子? 我弟一直想带我去一个阔老头家,他想去取经,那老头在京郊拥有很大很大的宅子,游泳池啊,大草坪啊,大车库啊,他家的车库是建在地上的。在一大房子里,走来走去呀,上楼得坐电梯呀,下到地下影音室里,光B1那层旋转楼梯就得走好久,下面还有B2是酒窖,我真怀疑他们家下面是不是还有一个防原子弹核弹的指挥所。 为什么很多阔老头热衷于盖房呢?其实说句实在话,他那房子如果出手很难,因为那地方很偏。房地产第一看地段,房子太远,不大具有保值意义。 还有他那地方依山傍水,听说前两天发洪水给冲的够呛,不过这反而冲出了老头的万丈豪情。他招来个施工队,要再给自己家的排水系统重新折腾一遍,也就是说未来三年,他家还得盖。1/3的地方,是工地。1/3的地方,是缓冲。他自己 住另外1/3。 他家大呀,好几个集装箱的欧洲家具扔在里面都找不着沙发,只好三组一排搁在屋子中间,否则显得空的慌。 在五层的大楼里找到他媳妇儿,也很难。费劲。经常找着找着跟小蜜撞上了。 可能是因为我这人身体不好,每每看到大房子,我都觉得发怵。 别说是五层大楼,就是三层大复式,我就觉得已经很具有挑战性了。 我曾经在我弟弟位于上海的家里丢了手机,那手机还没电了,就是因为没电,所以我想找个插销插上去充电,但问题是他家有好多好多插销,到处都是,所以我的手机到底在哪?发动群众找啊找啊。 除此之外,很多高层的顶层还把楼板往上推,再往上推,3米五都没法满足他们了。其实如果你想弄一个100平米以上的大厅,那3米的层高的确不对,显压抑,就像是进了某单位的办公区,但问题是把层高推上去,倒不是办公区了,直接改看仓库了。 一到夏天,电费那个费呀,弟弟家还算好,住在他们这个高楼塔上的另外一家,也就是他的对角线那家,哎呀妈呀,那个老太太是真损呐,她对三个保姆说我们夏天不在上海,你们就不要开空调了,我去,夏天没空调,在上海怎么活呀? 可三个保姆没地儿住啊,回老家也不行,偶尔他家会来亲戚,只要亲戚一到保姆都得迅速到位,然后再开启空调,缺不缺呀? 好在他们的管家比较聪明,对老太太说,咱这屋里得开着空调,因为您看这个名画,这两张特别值钱,这油画最怕潮,要是发了黑毛长了蘑菇,这上千万就白花了。 老婆子一听,啥白花钱,那可不成,赶紧把空调都给我打开,保护好我的画!我还等着升值呢! 实在是闹不清财神爷为什么让这样的老婆子发财,虽说那钱是她儿子挣的,但是就听她们家这闲言碎语,我也没觉得这家的家风有多仁厚端良。 其实一个人,尤其是上了岁数的人,他的气场是弱的,别说是普通老百姓了,就连皇上。 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堂,不到十来平米。 他的卧室静心斋九平米! 乾隆皇帝成为中国古代帝王中寿术最高的人,他是有原因的,除了他先天禀赋之外,这人后天特别知道节制。据我弟媳妇说。嗯,我弟媳妇家的先祖有过当御医的经历,乾隆皇帝从冬至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时间,不翻牌子! 富有四海的天子,特别知道节制,有人挣了几个钱就开始烧包,哎呀,咱也不说啥了。 如果不是富豪,普通群众要是沾了这烧包的毛病,那就更坏了。 我认识一对中产,现在成天跟苦瓜子似的,日子过的,天天顺着脸往下拧苦水,原因是啥?就是因为他们背了200多万的贷款,买了1套大房子。 很多人都觉得200多万的贷款不算啥,十年还清,连本带息,您考虑考虑,一年得还多少钱? 平均到一个月呢,3万呢,可这两口子当初就觉得没问题。 如今,他们的日子捉襟见肘,别说是山姆了,连普通的华润都得赶打折的时候买。 但另外一对夫妻呢?人家就是个教师家庭。住着60平米的小房子,人家说挺好,位置又好,正好能看到津河。周围环境也好,马路对过就是大医院,老娘正好住在楼下,3楼不高不矮,至于停车,我们压根不开车,每天骑着自行车上班,单位都挺近。 你要说一年到头没有任何不方便的地方,也不能说。刮风下雨,打个车的确是个问题,他们倒不是买不起车,是因为小区停车不便,但问题是除了偶尔这些小故障之外,人家那日子过的宽敞啊! 什么外国旅游酒店大餐,人家敢招呼啊? 这对夫妻只买了1套80平米的公寓房给儿子结婚用。他们这对50多岁的夫妻就想在那老破小里踏踏实实安度晚年了。 那我说这就对了! 那盖大屋造大园的梦想,丢给阔老头,把那住大平层豪华公寓的梦想丢给新中产,咱就是踏踏实实过日子,这种人我挺欣赏。 我现在住的房子150平米,就我和我老伴儿。一个洗手间,一个厨房。两间屋,那间客房是留给弟弟,偶尔来我家住时才启用的,他要不来,那间屋有的时候一个月我也不进去一次。 我现在是懒得折腾了,实际上想换套100平米的房。足够。至于我弟。去。让他住旅馆去! 一上岁数就喜欢小房子,喜欢小卧室,小餐橱,上厕所走几步,一个大门好入户,阳光正好晒床铺! 这叫: 屋小于舟,春深似海!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不理解,为什么有人要那么大的宅子? 我弟一直想带我去一个阔老头家,他想去取经,那
心巧克力
2025-08-10 01:03:38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