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朝鲜战争中,我方只剩7名志愿军战士,在弹尽粮绝的同时还被20

航天科技追梦人 2025-08-09 23:20:40

1951 年,朝鲜战争中,我方只剩 7 名志愿军战士,在弹尽粮绝的同时还被 200 敌军包围,千钧一发之际,19 岁小战士郑起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吹响了冲锋号,竟给自己吹出了个特等功。 1951年1月,朝鲜釜谷里山头的气温跌破零下三十度。 寒风卷着雪粒子砸在郑起脸上,这个19岁的司号员正蜷在弹坑里搓着冻僵的手指。 三天前,他所在的志愿军347团7连还是83人的满编连队,此刻阵地上只剩13名活着的战友,棉衣被炮火撕成碎片,结冰的血碴子混着污泥糊在伤口上。 山下,英军第29旅“皇家来复枪团”的坦克正隆隆集结,企图撕开这道卡住撤退路线的咽喉。 连队干部已全部牺牲。连长厉风堂被炮弹击中后,用最后力气把驳壳枪塞进郑起手里:“钢铁连没打过败仗……守住!” 郑起攥着枪的手抖得厉害,他从未指挥过战斗。 阵地上活着的战士齐刷刷看向他,有人喊:“听你的!”郑起一咬牙,将13人分成三组扑向战壕。雪地被炮火熏得焦黑,碗口粗的松树炸成光杆,战士们趴在冻土上,用敌人尸体垒成掩体。 弹药飞速耗尽。郑起摸爬着滚下山坡,在敌军尸堆里翻找子弹。 冰碴混着血水灌进他袖口,手指冻成紫萝卜。当他拖着半袋手榴弹爬回阵地时,发现又有6名战友倒在炮火中——阵地上仅剩7人。 下午5点,英军发动第七次总攻。 8辆坦克碾着积雪开路,200多名步兵黑压压扑来。子弹打光了,爆破筒扔完了,战士杨占山拉响最后一根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眼看刺刀阵逼到20米内,郑起突然摸到腰间冰冷的铜号。 “嘀嘀嗒!嘀嘀嗒——!” 郑起猛地站上制高点,用尽肺力吹响冲锋号。嘴唇裂开血口,号管震得嗡嗡响。山下敌军骤然僵住:这号声意味着志愿军总攻! 有人调头就跑,坦克慌乱转向,整个进攻阵型土崩瓦解。原来,英军早被军号吓破胆。“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在回忆录哀叹:“只要那铜号一响,士兵就像潮水溃退!” 号声未落,山谷两侧突然杀声震天——志愿军主力误以为总攻号令,提前发起冲锋。英军王牌旅瞬间溃散,200多具尸体遗弃山头。 7连用血肉钉死敌军退路,被授予“钢七连”称号。 郑起被志愿军总部记特等功,授予二级战斗英雄。那把震退敌军的军号,如今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号身上的弹孔与铜锈无声诉说着绝境奇迹。 战后郑起受邀走进中南海。毛主席握着他的手笑问:“小同志,你一把军号能顶几个师?” 老人晚年抚摸军号照片时仍会哽咽:“是牺牲的战友们用命守住了号令的分量……” 2010年抗美援朝纪念馆里,白发苍苍的郑起对年轻战士说:“现在号谱传下来了,你们一吹,我还能听见漫山遍野的冲锋声。” 2021年,我军全面恢复司号制度。当新式军号在朱日和基地响起时,那穿透七十载风雪的音符,依旧激荡着同样的铁血誓言:人在,号在,阵地永在。 本文信息来源 中国军网《观文物 学军史丨7名战士坚守阵地,他用这把军号吓退敌军》 新华社《一把军号退敌兵》

0 阅读:0
航天科技追梦人

航天科技追梦人

航天科技追梦人